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农”问题历来是中国政府、学者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与焦点。继20世纪80年代中央出台五个“一号文件”后,2004-2009年中央又连续颁布了六个有关“三农”的“一号文件”。如何切实有效地建设新农村,特别是发挥现代农业的核心引领作用,提高农民收入,已经成为振兴农村经济最为迫切的任务。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支撑,具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稳定农民就业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从战略上看,必须分阶段、分区域、有重点地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农业生产具有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本的相对优势,实现农业转型与健康发展对于全国也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本文以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系统为研究对象,明确了农业转型内涵,刻画了东部地区10省(市)、615个县域单元的农业转型态势,阐述了农业转型的动力机制,归纳出典型现代农业开发模式,分析了农业结构的地域演进特征,提出了适应农业转型发展的农业结构优化策略。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包括:
(1)归纳国内外农业转型与农业系统演进的理论成果,探讨中国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农业转型与农业系统演进的理论和方法;从农业要素、农业结构和农业功能三方面探讨了东部地区农业系统的演进特征;基于总量和均量优势模型,分析了东部沿海省域和县域主要农产品的区域布局特征。研究发现,东部地区的粮食生产保障能力有所减弱,东南沿海地区和京、沪都市区的粮食生产保障能力减弱尤为严重;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预测了未来农业结构变动的三种情景,包括激进型、渐进型和保守型,每种情景都对应着特定的农业结构优化方向。
(2)构建了农业转型分析模型,采用时空多指标评价方法,揭示出东部地区农业转型的基本特征与分异规律;根据农业转型评价结果将北京、上海划为第一类,天津、江苏、山东为第二类,浙江、福建、海南、广东、河北为第三类;通过对东部地区615个县域单元农业类型与转型态势的耦合分析,发现农业转型存在一定的地域规律。立足于农业发展类型和转型动力的差异,借鉴国内外比较成功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进一步以区位因素为主导,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农业开发模式,包括都市农业、传统农区与边远山区农业等。
(3)选取典型案例区——传统农区(禹城)、快速城市化地区(常熟)、人地矛盾突出地区(乐清)、边远山区(建阳)和热带农区(保亭)进行实地调研,结合社会经济数据、问卷调查和访谈资料,分析上述案例区农业转型的态势及动力机制。调研结果表明,快速城市化地区、传统农区和边远山区农业转型的动力及路径差异明显,比如收入越高,土地租赁程度越高,农户越期待土地规模经营。
(4)明确东部地区农业转型发展战略定位,提出农业转型的战略选择及相应对策。东部沿海地区农业转型的路径,应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以农业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手段,以统筹区域、统筹城乡和统筹生产生态为目标,推进农业观念由狭义农业向大农业转变,农业效益由土地生产率依赖型向劳动生产率依赖型转变、农业结构由“粮—经”种植面积结构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以及农业功能由单一向复合转变。
总之,推进农业转型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也是新型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东部沿海地区应该按照“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总体要求,立足区域农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主动探索适应农业转型的现代农业开发模式和机制,着力发挥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以适应乡村转型时期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