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词“朝”、“对”的可替换性研究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uantianjin99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朝”、“对”是现代汉语众多介词中使用频率较高、使用范围较广的两个介词,在现代汉语中既可以介引方向语义角色,也可以介引对象语义角色。介引对象语义角色时,这两个介词有时可以互相替换。文章尝试研究这两个介词介引对象时互相替换的条件。对象和受事、与事等语义角色很相近,所以要研究对象介词“朝”和“对”的替换条件,就必须要确定什么是对象。只有明确了什么是对象,才能进一步分析介词“朝”、“对”介引对象语义角色时的使用情况,讨论二者互相替换的条件。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借用Dowty(1991)的理论方法,通过和受事、与事、方向格的比较,分析归纳“对象”格的特征,从而确定什么是对象。第二部分从谓语中心动词的特征、对象的特征、介词本身的意义三个方面分析介词“朝、对”介引对象时的使用情况和互相替换的条件。文章最后得出的结论如下:(一)、对象的特征为:对象具有[+受动][+感知/接受][+自立]的特征。(二)、介词“朝”和“对”互相替换的条件为:1、介词所介引的对象是具体的人或事物,与对象所联系的是某些外向动作动词或表示使视线接触到人或物的“看”类动词,在这样的条件下,介词“朝”和“对”可以互相替换使用。外向动作动词表示的动作有一定的方向性,动作的发出者要支配一定的事物接触到对象并对对象产生影响和作用。介词介引的对象具有[+受动]的特征。2、介词所介引的对象是人,与对象所联系的谓语动词是表现某种情绪、情感、心理状态的表现动词,在这样的条件下这两个介词可以互相替换。表现动词表示的行为动作性不强,对象在意念上有受动性。3、当介词“朝”、“对”介引的对象是人,对象所联系的动词表示的是某种身体姿态、面部神情时,这两个介词可以互相替换使用。对象是施事通过身体姿态、面部表情、神态、眼神传递等动作来表达意思、传递信息的接受者。对象对这种视觉信息有理解感悟力,明白施事的暗示并能做出一定的反映。对象和施事要处于可视的距离范围内。
其他文献
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兰新高铁的建设备受瞩目,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1776公里的兰新高铁自兰州西站引出,经青海省西宁,甘肃张掖、酒
本文从反馈的学习机制出发,采用跟踪声调学习过程的实验设计,利用实时的可视化技术手段,考察母语为非声调语言的学习者单声调的学习过程,包括听觉反馈和视觉反馈对声调学习的影响
本文是在修辞学的框架中,吸收、借鉴心理学、语用学等相关学科的成果,研究人际间的“拒绝”事件,目的在于利用和发挥“拒绝”的一般模式与有效策略,指导人们的交际实践,和谐关系,并
本文主要从语言表现风格这一角度对通俗文学作家王朔小说的语言风格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文章通过对王朔小说语言的分析,发现在表现风格上,王朔作品具有幽默、繁丰、怪诞
<正>《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明确了要落实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全面提升党支部组织力,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巩固党长期执政的
本文以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为指导理论,以言谈应对中的礼貌为研究对象,试图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对话语礼貌的(与受话人的)关联性、意向性、其交流中的明示与推理和(对于
翻译活动受制于译者意识形态并在特定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历史语境下进行的。本文主要以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意识形态为理论基础,辅以韦努蒂的“抵抗式”翻译理论,以二十世纪中国
亲子关系是法律保护下的血缘关系,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如何,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效果,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影响着孩子将来各种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影响着孩
时下随着体育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体育旅游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与之相适应的各种体育活动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漂流旅游融生态、探险、体育、旅游与一体,由于其过程
本文以工厂废弃苹果渣为原料,通过发酵试验确定了微生物发酵菌种的最佳接种比例。并以微生物菌剂接种量、物料含水量、尿素添加量和发酵时间这四个因素来设计正交试验,经半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