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3DCRT和eComp放疗的剂量学比较目的:比较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3DCRT和eComp两种不同放疗技术的剂量学特点,确定是否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哪些患者最大可能从eComp技术获益。材料与方法:60例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患者,分别设计三维适形放疗计划(3DCRT)和电子组织补偿放疗计划(eComp)。放疗计划的基本剂量标准为95%的处方剂量覆盖95%以上的PTV(D95≥95%),同时尽可能降低肺、心脏受照射剂量。在两种放疗计划之间比较设计计划的时间、辐射剂量机器监测单位(MU)以及肿瘤靶区剂量覆盖和正常组织器官受照射剂量等参数。结果:两种放疗计划平均完成时间eComp约比3DCRT多10分钟,但没有统计学差异。3DCRT和eComp的平均MU分别为274±82、302±56(P=0.102)。两种方案都能满足肿瘤靶区的剂量覆盖标准;采用eComp计划,肺V20和皮肤平均剂量比3DCRT计划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脏平均剂量,两种方案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在保证肿瘤靶区得到足量照射,即不影响肿瘤控制的前提下,eComp可以降低肺和皮肤的受照射剂量,但并非在所有乳腺癌保乳术后放射治疗的患者中,eComp都优于3DCRT,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哪些病人最大可能从eComp技术获益。第二部分影像学几何参数与3DCRT和eComp剂量-体积参数的关系目的:分析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患者影像学解剖特征与3DCRT和eComp剂量-体积参数之间的关系,探讨基于影像学解剖参数选择不同放疗技术的可行性。方法:60例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患者,分别设计三维适形放疗计划(3DCRT)和电子组织补偿放疗计划(eComp)。放疗计划的基本剂量标准为95%的处方剂量覆盖95%以上的PTV(D95≥95%),最大剂量Dmax不超过110%处方量,同时尽可能降低肺、心脏受照射剂量。统计学分析两种放疗技术对应的危及器官受照射剂量与影像学解剖参数之间的关系;影像学解剖参数包括中心肺厚度(central lung distance,CLD),最大心脏距离(maximal heart distance,MHD),最大心脏长度(maximal heart length,MHL)以及乳房内外界间距(breast separation,BS)。结果:乳房更大的患者最大可能从eComp放疗技术获益,如果要将同侧肺V20控制在20%以下、平均肺剂量控制在10Gy以下、皮肤平均剂量控制在85%处方剂量以下,CLD超过2.3厘米或/和BS超过22.5厘米是决定选择eComp放疗方案而不宜再选用3DCRT放疗方案的预测参数指标。结论:本研究的结果为我们的临床工作提供了一个方便、快速的剂量评估工具。乳腺癌保乳术后开始设计放疗计划之前,可根据本研究所确定的参数-剂量关系,快速地在不同放疗技术之间选择合适的放疗方案。第三部分eComp技术减轻了乳腺癌放射治疗急性皮肤毒性反应目的:我们前期的研究结果已经证实eComp技术是乳房分离间距(BS)超过22.5cm的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首选的放疗方案。本部分根据这一影像学解剖参数标准选择病例进行随机对照研究,比较eComp和3DCRT技术应用于乳腺癌全乳放疗急性皮肤毒性反应的差异。材料与方法:总共69例0-Ⅱ期、BS超过22.5cm的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需全乳放疗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根据放疗前的模拟CT图像设计放疗计划。35例(50.7%)采用eComp技术,34例(49.3%)采用3DCRT技术。开始放疗前及放疗期间每周拍摄双侧乳房正位照片用于研究评估。放疗期间至结束后6周,每周评估1次急性放射性皮肤毒性反应。结果:相比较于3DCRT技术,eComp明显减少了2级急性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67.6%vs.42.9%,P=0.038)。eComp组无患者发生3级急性放射性皮炎,与之相对应的3DCRT组有2例发生。两组间急性放射性乳房水肿没有统计学差异(P=0.754)。eComp减少了3级乳房疼痛的发生率(P=0.019)。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放疗技术和BS是急性放射性皮炎的影响因素(P=0.045,0.026),不同放疗技术是放射性乳房疼痛的影响因素(P=0.036)。结论:根据我们之前所确定的乳腺癌保乳术后选择eComp放疗技术的影像学几何参数标准,对于患侧乳房分离间距(BS)大于22.5cm的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在不影响肿瘤控制的前提下,采用eComp技术,相比较于3DCRT,可以明显降低急性放射性皮肤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