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十年代后,中国内地的物质书写研究,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物质文化的膨胀迅速展开。中国社会都市消费市场的出现可追溯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对都市物质的书写在中国文学史上早有先例,如民国初年的市民通俗小说、三四十年代海派文学中的新感觉派小说与张爱玲小说,中国现代文学时期的都市物质书写,在横跨新中国成立的十数年政治写作后,与九十年代的都市物质书写串联成一条中国小说物质书写史。清末民初,社会通俗小说对新生中国都市消费市场的物质书写,对展现新旧交替的中国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而作为现代文学时期通俗小说巨擘的张恨水,必然是展现这一时代特征的重要文学力量。张恨水的物质书写不仅展示了二十世纪上半叶的都市社会,物质文明冲击下的乡土社会,也是其物质书写表现的重要空间,对乡土物质的书写是其区别于其他通俗小说家的重要特征之一。张恨水对都市、乡土及特殊时空下的物质书写,完整展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新旧转换期的中国社会,体现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多种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的时代特征,并进一步展示身处动荡时代的人所感受到的焦虑与困惑。同时,贯穿张恨水小说物质书写的主要线索在于对物质自然属性与使用价值的回归,及商品属性与商业价值的批判,而浮现在这一线索之外的是物质二元体系的描写,隐藏在这一线索之内的,是由张恨水的体验自我与叙事自我所建构的,传统文人与新知识分子的二重性格。最后,回到文学文本中,张恨水小说物质书写对文本结构的介入,体现了张恨水小说先锋性的增强。本文旨在以物质书写为切口,窥探张恨水现代长篇小说对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文化与人的生存状态的叙述与表达,从而通过其物质书写嬗变的特征与规律,考察其对民国社会状况解读的转变,以及其自身创作方式与理念的更新。张恨水物质书写特征的改变,有其深沉的文化心理逻辑,反映了张恨水与现代文学时期盛行的时代思潮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张恨水面对当时倡导的先锋文化,其自我意识由疏离,到选择性的妥协,再到追逐的过程,被视为张恨水受主流文学感召而展现的重要心理状态,作为文人知识分子兼职业报人,张恨水物质书写嬗变的心理逻辑,反映其面对时代变迁时,对社会、文化以及人的处境的认知与理解,以及对不断更迭的时代潮流的回应与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