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言的翻译是翻译领域内存在争议的问题之一,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基于主观性判断的对方言翻译方法的研究,虽然很多学者在其论文中提及了方言的“功能”在方言翻译中的重要性,然而方言审美功能再现的问题在翻译研究中一直未能获得相应的重视,也未曾有论文专门对其进行深入全面的探索性研究。基于这一问题,为了对此问题贡献一些有启示性的探索,同时论证“审美功能再现”这一研究途径的有力性和启示性,本文拟采用纯描述性研究法(保证客观性),通过经典实例,对比分析和总结了张万里和成时译本(两大最畅销的译本)中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方言著作中在翻译领域被研究最多,最杰出的代表作)中方言对话汉译审美功能的不同再现手段;接着进一步深度挖掘,对比分析两位译者具有不同翻译选择的原因,并以此为支撑,论证接受美学指导下的所构建的翻译选择阐释模式的可行性。本文以马克·吐温的经典传世之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为研究语料,采用比较分析法、例证法、归纳法、数据统计法和文献综述法等。本论文的第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本课题的由来、课题研究问题与目的、课题的研究意义、课题研究的答题方法与思路、本论文的框架。第二章主要是本论文所涉及内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方言翻译,接受美学在文学翻译领域的运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翻译。高度概括和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它们给本论文带来的研究启示,并经过仔细反思提出了当前研究现状中存在的争议点和不足之处,由此论述了本课题的必要性和研究意义。第三章主要对本论文涉及到的一些理论支撑进行介绍:方言,对话的定义和重要性,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概念的定义和分类(在分类中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国家集体期待视野”和“普遍集体期待视野”两个概念,以吻合本研究课题的研究需求),属性,“不定点和空白点的具体化”,“隐含的读者”,“译者的期待视野”,接受美学框架下译者翻译过程中心理图式的构建。第四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选取了该书最畅销的两个译本——张万里译本和成时译本为研究对象,提取了原文中的经典范例进行译本的对比分析研究,从以下五个方面考察了两位译者对于方言对话的审美功能再现:(1)人物形象美的刻画;(2)展现人物语言的朴实美,生动美,丰富美;(3)展现文化内涵之美;(4)展现“陌生化”审美效果;(5)激发读者情感共鸣,接着总结了他们在对原文进行审美功能再现中所采用的翻译方法。第五章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顺承第四章的内容,基于本文第三章的理论框架,通过构建的接受美学阐释模式,从国家集体期待视野,译者的期待视野两个方面对比分析了影响两位译者采取不同翻译选择的原因,该章节的对比分析同时也证明了该阐释模式的可行性。基于本文详细的分析和论证,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综合两译本的方言对话审美功能再现手段,语气词,夸张语,注释,和口语化表达是四大审美功能再现的有效手段。(2)成时的译本在审美功能再现方面胜于张万里的译本,其翻译手段更加多样化。张万里的主要审美功能再现手段有:口语化的表达,归化策略,语气词,富有文采的表达;而成时的审美功能再现手段分为:语音飞白,异化策略,模仿儿童的口吻,儿化音,大量的注释,语气词,简单的短句,夸张语,重复简单词。(3)张万里的翻译选择主要受到当时政治意识形态的操控,注重传递原文的思想内涵和主旨。成时的翻译手段主要受到读者期待视野的影响,倾向于满足其主要读者群——儿童的期待视野。(4)方言对话的美学功能蕴含于对话的每一个细节当中,如不同的语境,人物特有的对话特征和隐含涵义,包含了作者的良苦用心,需要读者和译者充分发挥想象力和理解力对其进行具体化。(5)在译者对原文进行理解的过程中,相关文献资料的获得以及译者所在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于读者和译本之间视域融合的程度有很大的影响力。(6)接受美学能够为翻译选择的研究提供十分具有启发性的阐释模式,可以从读者这一角度切入,将译者和读者两大主体结合起来考察译者不同翻译选择的成因。(7)翻译选择阐释模式分为两大部分:国家集体期待视野,译者的期待视野。国家集体期待视野在“前结构"部分包括的因素有:教育水平,文学素养,价值观体系,主流意识形态,主流诗学;在“期待"部分主要为审美需求。译者的期待视野包括的因素有:生活经历,教育背景,语言能力,文化态度,对原文本的态度,翻译资源。(8)审美功能再现的研究途径能够为方言翻译提供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