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黄土—土壤序列14C和13C记录及其年代学、环境指示意义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130756743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黄土作为研究过去全球变化重要的陆相沉积物记录,在重建东亚古气候和古环境长期演化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黄土沉积的连续性,是否是千年甚至于更短时间分辨率的记录,一直是黄土研究的科学问题。本文通过对甘肃临夏末次盛冰期以来沉积的、厚层黄土-土壤序列有机和无机14C、13C以及其它进行连续的测量和分析,研判了临夏剖面黄土沉积的连续性和分辨率,进一步探讨黄土-土壤序列有机和无机14C、13C年代学和环境指示意义及应用前景,获得下列结果和认识:  1)临夏黄土-土壤序列有机14C浓度随剖面深度增加呈指数衰减的趋势,主要受有机质埋藏年代控制,标定的14C年龄是土壤有机质形成-埋藏年龄,理论上年轻于黄土粉尘沉积年龄,以其建立的年代序列可以作为有机碳以及与其相关的气候和环境记录的时标;约8500±500 cal a BP以来是野外明显可见的全新世土壤发生期。  2)有机14C年龄与剖面深度分段的线性关系,揭示了临夏有机碳及其同位素剖面记录具有千年的分辨率,分别在5400cal a BP和14900 cal a BP前后存在百年至千年尺度的时间间断。  3)临夏黄土-土壤序列δ13Cinorg与δ13Corg呈同相位的反向变化表明,δ13Cinorg不能作为土壤C3/C4相对生物产率的指标,而是土壤次生碳酸盐比例的标志,具有指示古降水量变化的潜力。  4)黄土-土壤剖面气候替代指标揭示:14000-11500 cal a BP气候干冷;11500-8500 cal a BP温湿程度略有增加;8500-2500 cal a BP气候温湿,最大的温湿呈现在7500-3000 cal a BP期间;2500 cal a BP以来,温湿程度较以前显著的降低。
其他文献
该论文对分别产于桐柏北部二朗坪蛇绿岩片和宽坪群地层中的加里东期桃园岩体(451Ma)和黄岗杂岩体(432Ma)及早古生代二朗坪蛇绿岩片中的基性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主量元素、微量
该文以沉积盆地动力学分析为基础,采用沉积学和构造地质学等相结合的方法,对云南新第三纪红河盆地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砂岩薄片粒度分析结合野外、室内综合研究,认为红河盆地主
储层孔隙结构的研究很早就为人们所重视,并形成了相应的研究体系,然而,由于受研究条件和手段的限制,人们对孔隙结构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及其与剩余油分布关系的研究,还没有
7月5日,2017CIROS第6届中国国际机器人展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开幕。展会以“融合·协同·服务”为主题,吸引了来自中国、日本、德国、美国、意大利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368
期刊
在高温高压下测定了含水矿物—蛇纹石、滑石、石膏和1M NaCl溶液饱和的榴辉岩的电导率,分析了温度、压力和频率及其它一些因素对上述不同体系电导率的影响,讨论了电导率的变
油藏地球化学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国际上新兴的一个地球化学分支学科,九十年代早期引入中国,并取得的一定的研究进展.其中油源对比、油藏流体非均质性和连通性等都是油藏地
在研究国内城市副中心与CBD的规模和各项经济指标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横向比较。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提出的规模预测方法,立足商丘市经济发展现状,再对这些不同的预测方法进行
该文在大量实际资料的基础上,对胜利和田探区南部露头区的石炭-二叠系海相碳酸盐岩进行了系统的烃源岩研究,从有机质来源、有机显微组分分类、有机相划分以及主要烃源岩层的
该文采用沉积学、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等手段,关结合遗传迹化石及孢粉动植物群的研 究,探讨研究区迈尔斯陡崖组的沉积环境、构造背景及形成时代.野外测制地质剖面,描述其岩性,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