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太湖挺水植物区植物、沉水植物区和无植物裸底区三种水生生境中放养等密度的环棱螺,测定了环棱螺(Bellamya sp.)在蓝藻爆发阶段和非蓝藻爆发阶段的存活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P450酶,并分析了其与湖水氨氮(NH+4-N)含量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在蓝藻爆发阶段,挺水植物区植物、沉水植物区和无植物裸底区环棱螺的存活率分别为0%、55.20%和89.30%,SOD表现为为先降后升,MDA变化趋势与SOD相反,P450酶则不断下降;在非蓝藻爆发阶段,三种生境环棱螺的存活率分别为90.60%、98.80和99.50%,SOD先降后升,MDA则为先升后降,P450酶的变化没有规律。两个阶段下环棱螺SOD活性与湖水氨氮含量均显著负相关,MDA含量只在非蓝藻爆发期与氨氮含量显著正相关,P450酶浓度与氨氮含量无显著相关关系,即用环棱螺评价水生植被对底栖动物的影响时,P450酶并不是合适的指标。大棚实验研究了不同植被湿地模型下,富营养化污水对太湖环棱螺腹足肌肉组织SOD活性、MDA含量及其存活率的影响,以探究不同大型湿地水生植物模型条件下太湖环棱螺的生存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水生植物建立的湿地模型中,环棱螺肌肉组织SOD活性均为先降后升的趋势,MDA含量的变化趋势有所差异,芜萍(Wolffia Arrhiza)、灌木柳(Salix saposhnikovii A Skv.)和对照组为先升后降,最后趋于一致;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和水花生(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组无明显变化,水芹菜(Oenanthe javanica)组变化比较复杂。从环棱螺的存活率来看,水花生组显著高于其它组,芜萍组存活率最低。结论:在冬季的五种水生植被环境中,在富营养化污水条件下,水花生对环棱螺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而芜萍对环棱螺有明显的负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