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控制自我、掌控生活是人类最强的动机之一,个体总在不断地努力战胜不可控感,增加预测与把握事件的能力。所谓自我控制,Kopp(1982)认为,就是在没有外部监督时,个体遵从社会期望行为的能力,即个人主动调节行为,使之与社会期望及自我价值相匹配。自我控制能够引发或抑制特定行为,包括: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缓满足、制定和完成行为计划以及采取适应社会情境的行为方式[1]。自我控制和抑制控制、执行功能等关系密切。能量有限理论认为自我控制有状态自控和特质自控之分[2]。对大学生自制力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可以帮助其抵制不良诱惑、抑制冲动,制定长远人生规划,从而促进个体成长和人格完善。此外,还可将取得的成果运用于教育与临床实践。本研究基于Baumeister和Maruaven的资源有限理论[3]以及执行功能理论[4],采用问卷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自制力进行了探究。首先用Tangney(2004)编制的自我控制问卷[5]对大学生进行自制力现状调查,并根据得分筛选出高、低分组被试。在实证研究中,采用两阶段任务范式。第一阶段在干扰条件下进行数学判断任务,从而实现自制力资源的损耗,中间进行简明心境量表(POMS)测试被试损耗自制资源后的情绪状态,随后的Stroop任务测试被试自制力的损耗。实验一为2(自制力高、低分组)×2(是、否进行自我控制)组间实验设计。实验二为2(高、低自制)×3(弱、中、强干扰)组间实验设计。因变量均为反应时、正确率以及简式心境量表上的得分。实验一初步探究了自制力资源是否会在前后相继的任务中损耗,损耗程度如何,在高低自制水平不同的个体身上有何体现。实验二进一步引入了干扰物强度这一变量,并揭示了在自制水平与干扰强度两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下,被试的自制力损耗情况如何,以及认知操作任务中的表现情况。主要结论如下:(1)大学生自制力总体处于中等略偏下的水平,且各维度发展相对均衡。自制力高低不受性别与文理学科的影响,随年级增长有增加趋势。(2)自制力会有轻微的激活扩散现象,然而更应被看作一种有限资源,会因实施了自我控制而耗损,这种耗损在随后的任务中表现为执行功能的减弱。(3)自制力资源不同于注意资源,其损耗体现在前后相继的任务之间。(4)个体自制力资源量存在特质与状态差异,且二者密切相关。高自制者有自发的抗干扰意识,而低自制者自我控制的意识薄弱。若先前经过自制力资源损耗,则会体现出高自制者的执行功能强于低自制者。同时自制力的损耗会影响个体的情绪状态。(5)干扰物强度不同,对个体的资源损耗有不同的影响,一般意义上的干扰对自制水平低的个体的影响大于高水平个体,然而,当干扰强度高到一定程度时,个体本身的自制能力无效。即高、低自制水平只是一定程度上的,个体能否很好地抵制诱惑不仅跟自身的自制水平有关,同时也跟外界的诱惑有很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