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肃省药用植物栽培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由于药用植物病害的危害,使药用植物产量和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为此,本文对甘肃省药用植物病原球壳孢目真菌分类进行了研究。运用植物病理学的传统研究方法,在甘肃省中药材主产区分批分次调查球壳孢目真菌病害种类,采集标样,鉴定病原;对分离获得的12株壳针孢属真菌的培养特性和孢子萌发特性进行研究;测定代表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它们对营养利用的情况;利用rDNA-ITS基因序列构建了12株壳针孢属真菌的系统发育树,结合表型特征,鉴定它们的种类。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2008年-2012年,分批分次对甘肃省中药材主产区药用植物球壳孢目真菌引起的病害的种类、分布、严重度、普遍率进行调查,并通过植物病理学的常规方法进行了表型鉴定,结果如下:在调查的92种药用植物中,有11科21种植物感染壳针孢属真菌,已确定病原菌有16种,待定种(菌株)有8个;有15科30种植物感染壳二胞属真菌,可定名的有15种,待定种(菌株)19个;17科23种植物感染叶点霉属真菌,已确定病原菌有15种,待定种(菌株)9个;有4科5种植物感染茎点霉属真菌,其中已确定病原菌有2种,待定种(菌株)3个。(2)分析和总结了球壳孢目壳针孢属、壳二胞属、叶点霉属、茎点霉属真菌在药用植物上引起病害的病斑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3)发现一个球壳孢目小黑梨孢属新种:枸杞小黑梨孢(StigmellalyciiX.R.Chen&YanWang)。该菌分生孢子器直径161.5-172.3μm,器壁薄,孔口不明显;分生孢子19.9-52.8×12.8-32.9μm,由12–35个小孢子组成,小孢子大小2.55-11.47×2.55-10.97μm。该菌可侵染枸杞引起褐斑病,症状表现为:叶片和花蕾受害,形成圆形、近圆形的褐色至灰褐色病斑,发病严重时,病斑相互连接,造成落叶落果。该病主要分布于甘肃省靖远县和景泰县。发病率95%-98%,严重级3-4级。(4)通过植物病理学常规培养方法,观察壳针孢属的12株真菌的培养特性和孢子萌发特性,结果发现壳针孢属真菌培养特性可分为4种,分别是菌丝型、半菌丝型、中间型、酵母型。菌丝型:代表菌株为当归褐斑病菌(Septoriasp.)、北沙参褐斑病菌(S.saposhnikoviae)、白芷斑枯病菌(Septoriasp.,菌株TCM-1)、党参壳针孢(S.codonopsidis)、益母草斑枯病菌(S.lamii);半菌丝型:代表菌株为柴胡壳针孢(S.bupleuri)、秦艽斑枯病菌(S.microspora)、白芷壳针孢(S.dearnessii,菌株TCM-2);中间型:代表菌株为蓟壳针孢(S.cirsii);酵母型:代表菌株为金银花斑枯病菌(Septoriasp.)、大黄斑枯病菌(Septoriasp.)、白芷壳针孢(S.dearnessii,菌株TCM-3)。菌丝型及中间型生长的菌株,孢子均可从两端和侧面萌发,产生芽管。而半菌丝型和酵母型的菌株,孢子萌发时产生小孢子或孢子直接从短菌丝上形成。(5)在分离得到的壳针孢属的12株菌株中,选取菌丝型2株,半菌丝型3株进行了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当归褐斑病菌、党参壳针孢、柴胡壳针孢、秦艽斑枯病菌、白芷壳针孢生长温限为5-30℃,最适20-25℃;产孢适宜温度范围为15-20℃,党参壳针孢产孢最适温度为20℃,其余均为15℃;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均为5-30℃,适宜温度为15-20℃,孢子萌发速度较慢,最适温度下,12h萌发率均未超过5%,在水滴中,72h最高萌发率达均未超过50%。连续光照有利于5株壳针孢菌丝生长;有利于当归褐斑病菌、柴胡壳针孢、白芷壳针孢产孢,连续黑暗有利于党参壳针孢和秦艽斑枯病菌产孢;除秦艽斑枯病菌外,连续光照对其他供试菌株的分生孢子萌发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5株壳针孢在pH4.0-10.0范围内均能生长,以偏酸性条件为好;产孢以中性偏酸性条件为好,5株壳针孢最适产孢pH分别为pH6.0、pH5.0、pH6.0、pH7.5、pH7.5和pH6.5;在pH4.51-9.19间分生孢子均可萌发,以中性偏酸性条件萌发最多,分生孢子最适萌发pH分别为pH5.58、pH6.49、pH7.00、pH7.0、pH5.58和pH6.49。5种壳针孢孢子萌发需要液态水。寄主组织浸渍液对壳针孢孢子萌发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当归壳针孢在寄主组织液中72h萌发率94.30%,高出对照36.4%,党参壳针孢72h萌发率92.8%,高出对64.1%,营养液特别是寄主组织浸渍液对孢子萌发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尿素对壳针孢孢子萌发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用12种碳源、13种氮源培养,均未能加速5株壳针孢的生长速度及区分培养特性。(6)通过rDNAITS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并将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结果结合起来,鉴定了甘肃省药用植物病原壳针孢属真菌的种类,结果表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鉴定结果一致。白芷斑枯病菌(菌株TCM-2和TCM-3)为白芷壳针孢(S.dearnessii),柴胡斑枯病菌为柴胡壳针孢(S.bupleuri),党参斑枯病菌为党参壳针孢(S.codonopsidis),秦艽斑枯病菌为小孢壳针孢(S.microspora),小蓟斑枯病菌为蓟壳针孢(S.cirsii),益母草斑枯病菌为野芝麻壳针孢(S.lamiicola),当归褐斑病菌、北沙参褐斑病菌、大黄斑枯病菌、金银花斑枯病菌及白芷斑枯病菌作物保护(菌株TCM-1)均为壳针孢属真菌(Septoriaspp.),种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