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硬化门脉高压是由各种原因引起(如肝炎病毒、酒精、药物、脂肪肝、免疫疾病)的肝硬化发展到晚期阶段而出现门静脉压力升高,门脉高压的出现常常提示各种慢性肝病发展的终末阶段,主要表现为侧支循环开放、脾大、腹水,常伴随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ogastric varices bleeding,EGVB)。门脉高压并EGVB常致患者发生贫血、失血性休克,容易造成肝脏功能损害加重,引发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从而致使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成为肝硬化最严重的并发症。门脉高压症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科的常见疾病,约占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20%。其临床特征为出血来势凶猛,出血量大,首次出血死亡率高,经各种方式治疗后再出血率仍较高,并且每次出血的发生均可导致肝功能进一步恶化,并发症多且严重,病死率很高,至今仍缺乏有效的预防治疗手段。目前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上消化道出血仍以传统预防治疗手段为主。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普萘洛尔)、内镜治疗、外科手术治疗(脾切除并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目的:探究外科手术(脾切除并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内镜治疗及药物治疗三种方式对肝硬化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为临床上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上消化道出血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7年9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内科住院的肝硬化门脉高压并EGVB患者417例。排除严重心肺疾病及重要脏器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及数据不完善者244例,最终纳入17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入选患者入院前可有1-3次出血史,在对患者初始止血后,按治疗方法分为药物治疗组(102例),内镜治疗组(40例),外科手术组(31例),查阅搜集患者血清学及影像学资料,每组按肝功能情况进行Child-Pugh分级(Child-Pugh grading,CPG),比较三种方法治疗后在6个月、1年及2年内再出血率、死亡率。(2)收集彩超检测的门静脉内径宽度,分为门静脉内径<13mm组(24例);门静脉内径13~15mm组(21例);门静脉内径>15mm组(20例);胃镜下检查食管静脉曲张情况,按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及形态、颜色分轻度、中度、重度3级,通过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明确门静脉内径宽度与再出血时间、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以及Child-Pugh分级的关系。结果:(1)药物治疗组、内镜治疗组、外科手术组三组6个月、1年、2年内的再出血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外科手术组6个月、1年、2年内的再出血率(6.45%、12.90%、25.81%)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35.29%、56.86%、8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年内的再出血率(25.81%)显著低于内镜治疗组(5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而内镜治疗组1年、2年内的再出血率(27.50%、57.50%)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56.86%、8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肝功能A级患者:三组1年、2年内的再出血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再出血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外科手术组1年、2年内的再出血率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P<0.02);肝功能B级患者:三组1年、2年内的再出血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再出血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外科手术组1年、2年内的再出血率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P<0.02),内镜治疗组1年内的再出血率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P<0.02);肝功能C级患者:三组6个月、1年、2年内的再出血率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药物治疗组、内镜治疗组、外科手术组三组2年内死亡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肝功能分级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门静脉内径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无相关性(P>0.05),与食管静脉曲张分度呈现一定程度正相关(r=0.260,P=0.036)。门静脉内径与再出血时间长短间呈现显著负相关(r=-0.476,P<0.0001)。结论:(1)外科手术组在2年内的出血率最低。外科手术组及内镜治疗组1年、2年内再出血发生率低于药物治疗组。(2)肝功能分级A级,B级患者适合手术治疗,2年再出血率低于药物治疗组和内镜治疗组。(3)门静脉内径与肝功能分级无相关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门静脉内径与食管静脉曲张分度呈现一定程度正相关,与再出血时间长短间呈现显著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