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个多民族(multi-ethnic)、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的国家中,作为最为普遍的民俗事象之一的庙会,因为民族、文化、和区域的不同,从内容到形式都必然有着相当不同的表现;而且因为时代的变迁,传统民俗的表达符号和蕴含意义也在不同程度上发生着变异。近些年来,虽然我国学界对庙会文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成绩,但其中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一,没有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庙会在时下所展现的功能,以及对于庙会如何“扮演”好这个角色缺乏实效性的建议;其二,研究方法大致相同,其观点也近乎雷同;其三,缺乏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庙会信仰的不同对象进行探讨;其四,对于庙会中出现的各种仪式象征符号,缺乏从交叉学科的角度去解析。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从地域上说,目前学界尚没有对居于华北和江南之间的皖中地区进行研究,更没有对皖西地区的庙会文化进行探讨。这无疑是遗憾的。民俗学强调的是区域文化的展现,其它区域同类事象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不足以全面准确地表达该区域的文化特殊性。可见,对于皖西地区庙会文化的研究有其相应的价值。
本文是以皖西乡村庙会——孙岗镇昭庆寺庙会个案研究为基点,通过细致的观察、参与访谈的方式,并运用文化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等有关的知识对庙会中出现的一系列象征符号进行解读,旨在揭示出它的文化内涵、当地民众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民俗传承的现代意义及其面临的挑战。
本研究的内容及其观点植根于三个阶段。在前期准备阶段,笔者首先运用了文献法,尽可能收集相关的资料;其次,笔者走访了六安市和孙岗镇相关部门,访谈了部分负责人,借阅了关于皖西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人口概况、经济发展水平、风土人情和民间信仰等方面的资料。在调查阶段,笔者运用了田野调查方法,参与式观察法与访谈相结合,对该庙会前期、庙会当天、庙会后期的整体状况和一些细节内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在论文撰写的最后阶段,笔者对庙会过程进行了“深描”后,选取了庙会过程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象征符号进行解读,包括“庙会节日的选择”、“许愿—还愿”、“占卜”、“佛香熏水果”等典型符号。另外,该论文又从民间信仰、民间禁忌的层面对庙会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民众心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