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东川铜矿区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扬子板块西缘,会理-东川裂陷槽东端的一个断陷盆地。矿床的产出位置明显受盆地内断裂构造的控制,与岩浆岩关系密切。本文依据岩浆侵入构造系统理论,对一四棵树矿区岩浆侵入构造-裂隙构造,进行了详细的资料整理分析、野外地质调查研究,对其在岩相学、构造地质学、矿物地球化学等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和成果:1.岩浆-热液在侵位过程中,它们的物理化学条件不断在变化并形成了相应的特征矿物。总体上岩浆-热液演化环境的变化趋势为向温度、压力、氧逸度都降低的方向演化,形成了角闪石→黑云母→绿泥石的矿物生成序列。铜富集成矿发生在绿泥石化阶段,形成环境为(T=203℃,lgf(O2)=-48.00,lgf(S2)=-8.32)中低温、低氧逸度、高硫逸度。2.岩浆在上涌侵位过程中,由于机械贯入作用对围岩产生挤压,释放的热流体导致围岩发生液压致裂,形成了裂隙系统及相关的碎裂岩相带。在岩浆侵位过程中发生溶流分离形成了高温流体,沿断裂-裂隙在上升及循环过程中,混合地层水,萃取了因民组、落雪组及基底小溜口岩组中的成矿物质,形成含矿热液。在岩浆提供的热量或构造作用提供的能量驱动下,从侵入岩岩体不断循环运移至侵入岩与围岩的接触带和围岩的节理、裂隙中,与围岩不断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形成了含铜热液角砾岩和似层状“裂隙矿”。3.岩浆侵入构造-裂隙构造在一四棵树矿区内对原沉积矿层起到了富集改造作用。碎裂岩相是最为重要的储矿构造之一,裂隙系统为铜硫化物沉淀提供了良好的运移通道和储存空间。从侵入岩体附近围岩由内向外划分为强碎裂岩相带→碎裂岩相带→弱碎裂岩相带,铜矿品位也随之由高变低。裂隙测量研究表明存在三期含矿裂隙分别为近EW向、近NS向和NEE向。在落雪组近EW向顺层裂隙为主要含矿裂隙。在裂隙(节理)膨大、交汇部位,裂隙密集发育,特别是碎裂岩发育部位、多组裂隙与叠层石层理交汇处,铜富集成矿作用最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