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社会发展,NGO的公共服务作用逐渐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本土NGO也应运而生。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在政治中心边缘和国家边疆地区,且具有不同于主流社会的语言文化和宗教传统。由于现代国家具有较强的世俗功利性,少数民族地区容易成为现代发展矛盾冲突的聚集之地,也特别容易出现自然生态和社会政治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近年出现不少由民族精英建立的本土NGO。这些NGO扎根本乡本土,因而较少为主流社会和公共传媒所知。但它们对解决当地各种问题发挥着主要作用,带给主流社会诸多启示。
中国西部的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省南部,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头汇水区,生态环境非常独特也非常脆弱敏感。笔者于2011年7月,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模式研究”项目委托,结识了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以下简称三江源协会),并将其作为学位论文的实地调查目标社区。
三江源协会的成员以藏族为主,致力于青藏高原地区自然环境和传统生态文化的保护和宣传,关注青藏高原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三江源地区的地理和人文背景使得该协会在实施项目时处处体现出藏族文化和藏传佛教的独特理念,进而影响到三江源协会自身道路的选择,显示出少数民族与当地生态资源结合的独特生命力。
在现代经济发展导致人与资源环境关系日益紧张的宏观背景下,笔者认识到三江源协会作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NGO所具有的典型性:它不仅呈现出当地人用本土知识和传统文化方式解决自身发展问题的智慧与能力,折射出少数民族NGO和乡村政府共同面对的生态保护和社会治理现实困境,同时也给当今中国的生态、社会、文化和政治文明建设以及“转变发展方式,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重要议题并提示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笔者因而举意,通过记录三江源协会的民族志和分析其项目执行案例,研论少数民族地方居民、民族乡土文化在当地发展和生态环保中的作用,说明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退化与少数民族权益的弱化紧密相关。借此阐明今日中国尊重各地少数民族作为当地发展主体的必然性、必要性、正当性和紧迫性,同时论证当代中国民族关系应通过“协商民主,讲信修睦”来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环境,避免由于政府引导市场单边行动过多而导致各地自然生态环境和民族关系博弈困境。
本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介绍研究缘起及意义,旨在通过对三江源协会全景式描述和特点分析,扩展各界对少数民族地区NGO的视角,阐释本土NGO在政府和地方人民之间的桥梁作用,提示多民族主体共生共和发展和少数民族本土自治的必要性,同时为同类NGO提供借鉴。
第二章分别对非政府组织本土化、发展主体的演变和从困境到互惠合作的博弈理论做出综述和阐释。
第三章从发展历程、工作项目、人员构成方面介绍了三江源协会各方面情况,并重点介绍了协会的协力员、小额贷款以及协议保护等值得借鉴的项目模式。
第四章站在外界和当地人不同的角度,从文化背景、当地主体、民族信任和管理方式这四方面讨论了三江源协会案例,并据此提出:文化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互为因果;当地人主体身份需由制度保障;民族信任的必要性;理性管理的局限。
第五章从来自外界和三江源协会自身来说明协会目前面临的现代化、交流和资金困境,这些困境对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NGO亦有代表意义。
第六章借助反思性的研讨,提出国家和主流社会应因势利导,推动本土NGO与村级政府在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权益基础上的互惠合作,使其在当地社会治理中共同发挥主体作用。政府与牧民之间首先要有互信才能达成互利互惠和共赢的目标,解决博弈困境。
中国是多民族统一国家,中国的发展不能没有少数民族的发展。少数民族的地位、权益和文化发展繁荣,是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文化发展繁荣的前提条件。参照当今中国呼唤改革的背景,更应不断充实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进中国发展方式变革,并承认和弘扬少数民族视野的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