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皖江示范区是安徽实现加速崛起的重点地区,在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其生态环境的好坏影响重大,而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对皖江示范区森林资源开展生态适宜性评价意义深远。为突破传统的森林资源生态监测与评价模式,本文以1985、2004和2011年的时相相近TM遥感影像为基本数据源,结合安徽省的1:5万行政区划图、地形图、土壤类型分布图、统计年鉴、SPOT5遥感影像等,在RS、GIS等技术支持下,利用Erdas9.2对遥感影像进行波段组合、几何校正、图像增强与裁剪等预处理,选用监督分类法提取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信息,形成三个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景观分类图,使用Fragstats软件提取并优选生态意义明显的景观指数,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系数、模糊数学法确定评价模型,最终构建了皖江示范区森林资源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对研究区森林资源生态适宜性进行了系统评价。(1)土地利用类型现状与景观指数信息提取。根据1985、2004和2011年3期同一时段TM遥感影像数据,对遥感影像进行优化波段组合、几何校正、图像增强和裁剪等数据预处理,采用监督分类方法获取了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图。利用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提取景观空间格局指数,考虑景观指数的生态意义、指数之间的关联性并结合森林景观分析的特点,优选取了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斑块个数(NP)、斑块密度(PD)、周长-面积分维数(PAFRAC)、景观形状指数(LSI)和景观百分比(PLAND)等参与分析。(2)森林资源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系数,考虑量纲问题作出数据归一化处理,最终依据模糊数学加权平均模型构建研究区森林资源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3)皖江示范区森林资源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皖江示范区整体森林资源生态适宜性评价得分值1985年、2004年、2011年分别为53.22、57.21、58.14,26年间得分值持续不断上升,区域森林资源生态适宜性变好的趋势非常明显。各个地市方面:池州市1985年、2004年和2011年森林资源生态适宜性评价得分始终都在74.54分以上,生态适宜性评价为优秀区。宣城市森林资源生态适宜性评价得分也都在70分上下徘徊,总体森林资源生态适宜性评价评价为良好区。两个城市大部分地区均属于安徽省森林地理区域分类中的皖南用材林区和风景林区,此区域森林资源极其丰富,生态环境条件良好。安庆和六安两市森林资源生态适宜性评价得分也都在60分上下波动,其中皖江示范区内安庆市岳西县、桐城市、潜山县、太湖县等和六安市舒城县属于皖西大别山区,大别山区为安徽省重点林区,两市森林资源生态适宜性总体评价为中等区域。合肥市和滁州市两地森林资源生态适宜性总体评价为中等区域,但是1985年、2004年和2011年26年期间其评价分值都处于不断上升状态。合肥市适宜性评价分值1985年为44.32,2004年为49.16,2011年上升到52.75;滁州市森林资源生态适宜性总体评价分值1985年、2004年、2011年依次为48.24、50.13、52.60。两地森林资源生态适宜性变好趋势明显。铜陵和芜湖两市虽然2011年评价分值都在50分以上,森林资源生态适宜性总体评价也为中等区域,但它们2004年以后到2011年期间分值不升反降,有变坏的趋势。马鞍山市森林资源生态适宜性评价得分均值只有48.30,其2004年和2011年适宜性评价得分都不足50分,为皖江示范区内城市最低,评价分级属于较差区域。作为中国十大钢铁基地之一和“皖江城市带”的门户城市,在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应该更加重视以林业为代表的绿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