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束流的准直系统研制及相关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稳定的束流轨道对于同步辐射电子储存环非常重要。本文研制的基于束流准直系统为合肥光源电子储存环提供了稳定的参考轨道,并且在研制过程中对轨道的不稳定性进行了相关的实验和分析。另外,通过对基于束流准直系统所使用的数字束流位置处理器Libera应用的拓展,进行了一系列束流测量与诊断的实验。在电子储存环中,当束流偏离四极铁的磁中心时,束流轨道由于四极磁场的作用力而产生扰动;同时四极铁电源的不稳定也将对束流轨道产生影响。为了提高束流的稳定性和束流品质,人们往往希望能够准确的测量四极铁的磁中心位置,并且校正束流轨道以使其通过四极铁的磁中心。在合肥光源电子储存环中,束流位置处理器(BPM)紧靠四极铁安装,因此可以使用BPM标定四极铁的磁中心的位置,所采用的技术是基于束流准直技术(BBA)。由于合肥光源电子储存环的BPM与四极铁共享支撑但拥有一定的活动冗余,因此它们之间出现相对位置变化的可能性较大,四极铁的磁中心的位置测量尤显重要。基于束流准直技术可以通过直流K调制和交流K调制两种方案实现。使用直流K调制方法,为了保证轨道变化BPM能够分辨,必须保证较大的K调制率,这将对束流带来较大的扰动,进而给测量结果带入较大误差;另一方面,四极铁的磁滞现象也很大程度影响了测量的准确度。当K调制率为1.5%左右时,使用直流K调制方法的误差为100μm(RMS)。针对直流K调制,本文根据其原理进行分析,对数据处理方法以及实现方法进行了一系列讨论,并做出了相应的优化。交流K调制的方法可以在较小的K调制率(0.5%)下工作,测量亦不会受到四极铁磁滞现象的影响。本文研制了一套采用交流K调制的基于束流准直系统,解决了大电流调制、微机控制接口、束流位置信号采集和信号处理等问题。在对该系统的实验中,对四极铁磁中心的测量误差为20μm(RMS)。利用基于束流准直系统已对合肥光源束基磁中心偏移进行了测量,在束流轨道慢反馈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合肥光源电子储存环的束流轨道的不稳定性一直以来都表现为轨道的缓慢漂移现象,本文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BPM形变、移动和温度变化等参数测量的实验。从实验结果的分析中,本文发现了导致轨道变化的主要原因是BPM真空管的移动,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对基于束流准直系统的研制过程中,本文利用其四极铁调制对Beta函数值进行了测量。本文还对于数字束流位置处理器Libera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基于它的功能搭建了一系列实验系统,分别进行了工作点测量,阻尼时间测量,相空间测量等不同实验。在工作点测量实验中,为了改进束流激励源,针对合肥光源电子储存环设计了窄带白噪声发生器,利用FPGA和数模转换电路成功得到窄带白噪声并用以激励束流横向振荡。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莲房原花青素(LSPC)对60Co-γ射线致小鼠脏器损伤的影响。方法:给小鼠连续灌胃不同剂量的LSPC15d后,接受剂量4.0Gy60Co-γ射线照射后,于第3d处死小鼠,测定脏器增长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带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这样的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成为解决交通拥堵,方便人们出行的重要举措。这样一来,地铁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在城市地铁的建
目的:积累野生和栽培芍药中芍药苷含量在不同产地和部位站的变异数据,为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标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Zorbax Rx-C18柱(4.6mm×250mm),粒径5μm,流动相乙腈-水(17:83),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30nm,灵敏度0.1AUFS。结
<正> 王元坤医生(1905年~1989年),侗族,系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盘溪区大度公社(现为盘溪乡)光芒大队小广村人。
目的:定量测定黄连配伍肉桂前后肉桂酸含量的变化。方法:色谱柱 YWG C18(4.6 mm&#215;200 mm,10 μm),检测波长280 nm,柱温 室温,流动相 乙腈-0.01%磷酸(27∶73),流速1 ml*min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与访谈法相结合分析问题的方法,对云南省西双版纳M镇中学初中生学业成绩低下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少数民族初中生的将自身学业成绩低下归因为能力低下、努力
目的:探讨大鼠较长时间口服雄黄后体内铜、锌和硒含量的变化。方法:用不同剂量的雄黄(50,150,450mg&#183;kg-1&#183;d-1)给Wistar大鼠持续灌胃5周,测定大鼠主要组织脏器中铜、锌和
估测国产云实属植物果实藏量,了解生态环境。方法、赴产区实地考察。结果:对国产云实属8个种的产藏量进行了初步估测,对其生态环境作了记录。结论:国产云实属相干和资源丰富,尤其是
期刊
本研究从患者主观观念转变、诊疗价格下降和中西医结合诊疗理念的发展3个方面,介绍了在中医科构建主动服务模式的可行性,重点从分配中医科医生的服务科室和建立服务制度两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