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鲜卑宝源是西夏大度民寺诠教国师,他所撰写的劝世诗文集《贤智集》中,既有相对世俗化的作品,也有佛教意味浓厚的作品。本文认为,除成嵬德进所作的序文之外,《贤智集》共包含18篇作品,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世俗劝善与佛教劝善两类,前一类相对世俗化,劝诫成分更明显,后一类则有更多的专业佛教术语,佛理成分显著。总之,《贤智集》中的大多数篇目都具有明显佛教色彩。本文试图运用文献考证的方法,在佛教经、律、论三藏中追溯各篇可能的佛理出处,以梳理其思想源流。本文发现,《贤智集》中的世俗劝善类作品多依托于律藏与经藏,佛教劝善类作品则多依托于经藏与论藏。但是,通过对比不难发现,《贤智集》的思想虽然依托于经、律、论三藏,但它本身并不属于其中任何一类。相反,采用传统典籍的经、史、子、集的分类标准,它恰好可以归于集部。《贤智集》呈现出较为突出的文学色彩,对佛典的通俗化改造也较大程度上增加了其文学性,因此它具备了佛教通俗文学的性质。《贤智集》中的不少篇目,具备六朝骈赋的四六体式,以及北宋文赋运散入骈的特征。同时,《贤智集》对中原传统文学素材如史书中的桀纣、夫差等故事及佛典中的降龙比丘等故事有较大的吸收和借鉴,并将它们转化为世俗素材与佛教素材。本文由此对其中所涉及典故的出处进行了尽可能的考证。此外,《贤智集》呈现出丰富的文学体裁元素,并融合为西夏文学的个性特征。其中,“辩”体文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过本文目前的考虑是,“辩”可能并非如学界当前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文学体裁,而是取其“辩才”的本意。并且,“辩”的可唱的性质仍需进一步观察和商榷。最后,本文从传统文学、佛教文学以及少数民族文学三个方面探讨了《贤智集》的文学史价值,认为《贤智集》作为西夏本土僧人的作品,其中有对传统文学的模仿,又蕴含了佛教思想,并且具有较为独特的结构体式。不论从内容还是从体制上讲,《贤智集》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因此,《贤智集》对补充中国西夏文学史、深化佛教文学与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学史的研究都有较为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