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比教哲学体系的角度,来研究人格理想及其培养方法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的内容和特点。第一章导论指出:人格是能在现实中结合现实性与超越性而显示出人生之真价值者。人的成长并非生理和心理意义,是从心灵质素的提升上说的,是一个由起点逐步上升至理想人格的过程。人格的具体表现为一种统一而一贯的行为,理想人格在中国古代是圣贤,在现代中国则以革命家为代表。在西方可分为三类:学者形的理性形态、文学艺术家的感性形态和宗教家的信仰形态。现代化代表工业化和商业化,人的生活模式随之而城市化、科技化。现代人的生活都趋向合理化,背后是工具化、市场化,是在追求高效率的目标。合理化在社会政治制度的应用提高了权利意识,促进了人人平等的概念,一方面造成价值多元化的开放环境,另一方面引起了现代人面对工具理性、制度理性的强大压力所造成的精神危机。第二章比较冯契智慧说与霍韬晦如实观中理想人格的内容及其异同。冯氏提出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平民化代表了机会上的平等,批判精英主义与极左派的极端阶级主义,也代表着认识论上的平等,从类本质的角度来论证人人可达到自由之域的必然性。能把理论变成为结合了现实可能性与人的要求的理想,并把它落实的人才具有自由人格。冯氏的自由不是一种终极的自由,也不是任意的自由,是以具体的理想来定义的。在客观的世界是希望达到不对人和物有所倚赖,是一种外在的自由;在精神的领域,自由人格代表不因外在客观环境的压力而改变的独立思维,是内在的自由。内在的自由是人格的起点,也能够导向外在的自由。人格的统一建基于具体理想蕴含着的价值观念,基于理想而作出的评价活动就是用来规范现实,规范人自己的行为。人格成长的动力,冯氏认为是人的感性要求的力量,这种感性要通过理智的平衡。冯氏提出以理性的直觉、辩证的综合和德性的自证来破除知识经验的种种对待,超越名言之域而直接掌握天道,转识成智,获得智慧,成就理想人格。培养人格需要由实践与教育相结合,而且要因材施教。如实观提出一种能以智慧对治烦恼的理想人格,烦恼是对人的思维中的分别性和人与生俱来的气质的统称。智慧是对应不同类形烦恼而把它消解的能力,慧是体智是用。智慧的出现与烦恼的消解在修养之中同时出现,可使精神主体脱离约束而获得自由。智慧的增长是在实践中一层一层地升进的。如实观提出四个进步的层次:如语言文字之实、如历史文化之实、如思想义理之实和如生命成长之实,如生命成长之实贯通其他三层。霍氏认为成长的动力在于反省自身的时候,主体省悟到本身处于局限中的不自由,由此而有苦的感觉,成长便是要脱离这种不自由的苦。 冯、霍两位在理想人格中同样是追求自由的境界,冯氏的自由可分为外在理想落实的自由和内在的精神自由;霍氏则追求化除虚妄、能承担、能创造的自由,两者都属于积极的自由,有别于当代西方韦伯说的消极的自由,冯、霍都重视要做个真实的人,冯氏认为要照顾人的真实需要,着重对个性的接受与尊重;霍氏着重人格的不同层次的表现,人格的成长是贯穿着个人生活、学术研究、思想义理的了解等不同层面的根据,最后要如性情之实,也即是立足于一个光明的真心。对理想人格在现实上的承担,冯氏认为应从批判现状开始,通过百虑而一致,建立理论,指导社会的改革。霍氏认为承担的重点在教育,要从改善人,提升人的修养开始。而且要培养性情,发挥人类同情了解、无私付出的力量。宗教性的慈悲要化为时代的参与,对时代问题提出自己的贡献。冯氏认为人格的统一性和稳定性来自于评价系统的建立,实践活动中同时包括了认知与评价,而理想便是评价的标准;霍氏认为人格的统一在于人有自己的立足点,在自己性情的发展,在行为上显示价值。 第三章讨论生命成长的问题,首先成长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冯契的实践指在社会中的实践和革命活动,在现代中国的环境中便是指革命家的实践,成长的意义在增加真理性认识,合乎人的利益与要求,而且有勇气说出来。社会实践便是要处理群己关系,要有兼容并包,自由争鸣的态度。霍氏的实践是锻炼自己、改善自己弱点、突破自己的活动,重点在自己的一念上下功夫,锻炼不在形式而在思维,能在日常生活之中进行。关于成长的起点问题,两者都认为是在认识自己,冯氏从认识论的基础来了解自己,认为自我意识是成长的起点。在感性活动之中自我意识开始了自觉,又能根据天道来塑造自己。霍氏认识自己着重看到现实的我所带有的障碍,成长的意义在打破重重障碍所造成的虚假的我,直至回归真实的我。成长的方法,冯氏提出以理想为导向,人必须先要从实践中认识天道,建立理论,把理论化为理想的具体内容,透过感情投入于理想,人才能激发成长的动力。人格成长便在落实理想中面对困难时磨炼出来,人在面对困难中磨炼意志、增强信念,持之以恒,有了一种满足之喜,乐于实行,自觉而自;愿,谓之习而性与成。霍氏认为体会是生命成长的方法,体会不同于科学方法,是心灵对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