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祠庙作为一种祭祀场所渊源久远,考古发现证明,早在史前时代就已经出现祠庙的雏形。历经夏商,至西周时,祠庙已获得较大发展,《礼记》具有关于祭祀制度的记载应是当时祠庙制度初具规模的明证。此后祠庙在历史长河中绵延不绝,中经唐宋,下及明清,至今犹存。祠庙在中华灿烂文明中的长期存在彰显出它在社会变迁中的生命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两汉作为中国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不仅有效巩固了秦朝形成的大一统格局,还通过自身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设计有效影响着日后中国发展变化的格局。两汉同样是祠庙发展的重要阶段,此时期的祠庙不但沿袭先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因政治、思想大变革所引发的祠庙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在此基础上,两汉祠庙不同于以往的特征逐渐显现,如为生人立庙、毁庙制度都是汉代之前所不具有的。《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以及《水经注》等典籍中记载数量庞大的各种祠庙,其中尤以《汉书》、《水经注》记载的祠庙数量为最,虽然这些祠庙的建立时间上起商代,下讫魏晋南北朝,分散在数千年的时空里,但其中两汉时期建立的祠庙却占据大半。从地理角度考察两汉祠庙空间分布,可以发现两汉祠庙均集中分布于都城周边地区,都城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优势应是祠庙被大量设置于此的重要原因。另外一个因素是以数量统计为基础的结论始终受到史料自身局限性的制约,发生在都城附近的事情相较于偏远地区的事情理应更可能被史官记录,流传下来。两汉的祠庙按照其供奉的对象可以分为自然类、祖先类、释道类等,其功能因之而异,不过满足人们的祭祀需求总是首要的,同时祠庙教化的功用也不断被发挥出来。出于对人神或其他事物的崇敬之情,人们设立了祠庙,而两汉复杂的祠庙祭祀对象因之映射其时信仰的多样性,所以上自皇帝,下到普通百姓的汉代社会各阶层人们不仅会遵循“尊祖敬宗”的孝道传统为祖先营造祠庙,还会因释道信仰为各种宗教崇奉的对象修建祠庙,甚至为山水风雷等设置祠庙。在上述不同建立祠庙行为的背后,正是两汉时期各种信仰、思想流派并存格局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