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是区域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化效率的提高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本文以环渤海地区44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选择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建成区面积、城镇就业人员、城镇财政支出作为投入指标,选择非农产值比重和城镇人口比重作为产出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对环渤海地区城市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和评价,利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环渤海地区44个城市的城市化效率进行评价,并进一步对环渤海地区城市化效率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其次,定性分析了城市化效率的作用机理,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对影响城市化效率的因素进行筛选,并深入探究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城市提出相应的提高城市化效率的措施及建议。对环渤海地区城市化效率评价结果表明:(1)就城市化效率的纯技术效率而言,2012年环渤海地区城市化效率中的纯技术效率值为0.905,处于非有效性状态,表明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化投入要素未实现最优生产规模效率,资源浪费现象明显;(2)就城市化效率的规模效率而言,2012年环渤海地区城市化效率中的规模效率为0.920,比纯技术效率值稍高,但仍处于非有效性的运行状态,说明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化投入要素与有效状态下的最优生产规模数值存在着明显的差距;(3)就城市化效率的规模报酬而言,2012年环渤海地区有10个城市的城市化效率处于规模报酬不变,即实现了DEA有效性,规模报酬递增的城市有15个,其他19个城市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的状态;(4)2000-2012年,环渤海地区的城市化效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又下降的波动变化过程,2000-2012年来环渤海地区的Malmquist指数均值为0.982,说明城市化效率基本处于不合理增长的阶段,技术进步的无效变动是导致环渤海地区整体城市化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环渤海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和辽宁的城市的投资规模、建设规模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城市规模的扩大使环渤海地区总体发展获得了一定经济效率的提升和较大规模效应,然而城市的发展仍属于粗放型发展模式,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不大。对环渤海地区城市化效率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从城市化效率空间格局演变来看,2000-2012年环渤海地区城市化效率高的城市由分散转为集中,集中于河北省和山东省,城市化效率中等的城市分布一直处于分散状态。城市化水平高的城市城市化效率普遍较低,例如北京、天津、济南等城市,这说明随着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化效率却没有得到提升,主要体现在城市内部结构不合理,资源浪费等问题,城市处于恶性发展过程中;(2)从各省市情况来看,山东省2000-2012年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加之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逐渐形成,使得城市的发展更加有活力,城市化效率相对较高;北京和天津两大城市的发展带动了其周围地区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唐山、廊坊等城市发展较快;辽宁省大部分城市属于资源型城市,随着资源的枯竭,城市发展亟待转型,这一时期城市发展效率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城市的发展仍需进一步优化。通过模型以及数据对比分析得到,在环渤海地区城市化效率影响因素中,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城市空间集聚水平等对城市化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政府公共规制力度、城市空间人口承载力对城市化效率具有负面阻碍作用。最后,结合环渤海地区各城市实际情况和评价结果,依据城市的不同类型,从产业结构、区域合作、政府职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提高城市化效率的措施和建议,以促进环渤海地区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