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9年发端于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波及了世界各国,作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一部分,中国也未能避免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所带来的严重性后果。当时中国是一个以白银作为一国货币体系基础的国家,大萧条期间国际银价的剧烈波动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货币体系,并且动摇了中国的经济。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最重要的现代金融机构—中资银行业,更是和货币供给直接相关,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1929-1931年,由于国际银价下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银行存银激增,资本充裕,信贷扩张,中资银行业出现了繁荣的局面。1931年后随着世界各国相继放弃金本位、贬值本币来应对危机,国际银价上涨,白银开始外流,但由于农村经济的破产,农村和城市之间贸易的不平衡,白银从农村大量流向城市,城市中资银行业的白银储备量继续上涨,这虽然进一步加重了农村的萧条,但却在某种程度上缓和了银价上涨对中资银行业的不利影响。随着1934年美国“白银法案”的实施,国际银价进一步暴涨,大量白银流出中国,中国陷入了严重的通货紧缩之中,很多银行发生了白银挤兑现象,银行银根紧缩,资金极端匮乏,金融危机爆发。为了应对危机,政府、银行业同业组织和中资银行业自身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面对陷入困境的中资银行业,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改组措施以便为银行业注入资金,以缓解银行业的危机。为了从根本上克服危机,稳定金融,政府改革了中国的货币体系,控制通货。1935年的币制改革改变了中资银行业的发展情景,币制改革后,货币供应量稳步增加,中资银行业快速发展,但同时国民政府也收回了商业银行的纸币发行权,政府对银行业的控制加强了。同时,在国内工商业衰败的情形下,中资银行业也适时改变了自身的投资和放款。一方面,在高收益的刺激下,中资银行业将大量的资金投向政府债券和房地产,并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另一方面,尽管由于工业萧条的影响,银行的贷款一时无法收回,银行业受到了牵连和损失,但中资银行业还是加大了对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的放款和投资,二者的联系加强了。在银行资金的支持下,大多数企业的经营状况开始好转,而银行在获得收益的同时,其自身的资金安全也获得了一定的保障。另外,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银行业同业公会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它一方面组织银行业积极进行自救,另一方面代表银行业寻求政府救济。银行业同业公会在挽救市面、应对经济萧条的过程中也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发挥了重大作用。大萧条对中资银行业的影响是深远的。大萧条过后,中资银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取得了主导性的地位,但同时国家资本在全国中资银行业中也占据了绝对的支配地位,国家银行和金融垄断资本形成。大萧条时期中资银行应对萧条的措施及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这些或许能为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