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红外二区荧光纳米探针的制备及其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

来源 :桂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dn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比于红外一区(NIR-I,650-900 nm)荧光探针,近红外二区(NIR-II,900-1700 nm)探针具有光散射小、自发荧光弱以及组织穿透能力强的特点,NIR-II荧光探针的研究成为关注的焦点。目前已报道的NIR-II的荧光探针存在易排出、毒性大、主动靶向能力欠缺、临床转化潜力弱等问题,通过近红外荧光探针分子结构设计,增加其成像时间、生物相容性、主动靶向等性能,成为新一代荧光探针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基于供-受体结构设计和制备了NIR-II共轭聚合物探针,并通过引入的两亲性化合物改善其生物相容性;通过共价偶联法将FDA批准的吲哚菁绿与药物分子相结合,制备了具有主动靶向的荧光探针ICG-Tra,使开发的探针具有临床转化的潜在应用前景。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近红外二区共轭聚合物荧光探针的制备:基于电子给体苯并二噻吩及电子受体噻吩并噻二唑制备了一种低能带隙共轭聚合物(pTB)。将pTB聚合物包覆于DSPE-mPEG水溶液中,形成粒径为130 nm的水溶性纳米粒子(pTB-PEG)。pTB-PEG在831 nm处有良好的吸收峰及206 nm的大斯托克斯(Stokes)位移,使探针的组织穿透深度达到6 mm,有效地实现了对健康小鼠血管系统和荷瘤小鼠的近红外二区(NIR-II)荧光成像;该纳米粒子不但具备优良的光稳定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同时具有优异的的光热治疗性能,光热转换效率高达54%,在NIR-II荧光成像指导下的光热治疗中具有潜在应用。(2)近红外二区靶向探针的制备:通过共价偶联法将FDA批准的荧光染料吲哚菁绿(ICG)和诊疗抗体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结合,制备了一种亲水的荧光探针ICGTra。研究发现曲妥珠单抗标记10倍摩尔当量的ICG为最适标记配比,ICG-Tra探针在NIR-II区域的发射峰值为920 nm,并且在920 nm-1150 nm区间有明显的荧光信号。通过ICG-Tra探针与不同细胞系的体外实验,验证了ICG-Tra探针对4T1细胞高效的靶向特性与内化作用,即便探针浓度为100 nM时,也可观测到细胞的荧光信号。血浆半衰期评估表明,ICG-Tra探针在体内的最佳成像时间是注射后的5至15分钟,并在1小时内具有较高的靶向滞留水平;健康小鼠的血管系统和荷瘤鼠的肿瘤NIR-II成像证实了ICG-Tra荧光探针对乳腺癌的特异性靶向。论文制备了两种生物相容性较好的NIR-II荧光探针,增加了探针在成像目标处的滞留时间,提高了NIR-II荧光成像主动靶向能力,实现了NIR-II荧光探针在活体内的深层组织成像。为NIR-II荧光探针的临床应用开发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
其他文献
随着电动汽车的发展和能源交互的加深,由配电网和城市路网组成的能源互联网的综合可靠性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在能源互联网背景下,首先,给出了配电网及城市路网可靠性的相关概
在戏剧表演中,体验与体现的关系是个连带关系,没有对人物的内心体验就无从谈起对人物的外部体现;没有外部的体现,内部的体验更是无从表达。离开了体验所表演的人物,往往只能
生产性粉尘是工业厂房的主要副产品,不仅危害员工的身体健康,还易于引发火灾爆炸等生产安全问题,影响设备的寿命和产品质量。厂房内的空调系统亦会受到粉尘污染,进而影响到室
光通信技术和光纤光缆通信在我国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光纤通信因其具备传输容量大、传输损耗低、传输频带宽和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获得了迅速的发
<正> 每每读互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作品,就会觉得来到了英国萨塞克斯郡罗德梅尔乡间的乌斯河畔:轻轻捡起她丢下的帽子和手杖,默默看着她走向河心的背景,而在她的衣兜里,装
本文叙述了螺旋板式换热器的结构选型、使用性能及螺旋通道、外壳、封头等基本构件的设计,并简要地介绍了强度、刚度、传热和流体阻力等的计算方法。
分析了斯大林经济模式产生的背景和条件,总结了斯大林经济模式的发展历程,通过比较和研究斯大林经济模式的发展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的早期发展。
徐乐乐受不同时期风俗画的影响,创作出富有自己艺术特色的作品。她1978年进入江苏国画院,尤其擅长工笔,师法陈洪绶、苏汉臣、梁楷等中国传统技法,现在是一级美术师,著名的插
分析了用传统的小干扰稳定分析方法研究互联大电网运行特性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基于广域测量系统(WAMS)和奇异熵矩阵束方法的综合分析法。该方法将奇异熵用于模态阶数的提取,
"小众"人物是新闻采访中经常要遇到的采访对象。由于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差异,"小众"人物采访时需要更多的沟通交流技巧。本文讨论了对于"小众"人物的采访前的准备和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