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益慈善是物质财富第三次分配的重要方式,是促进社会和谐、提升幸福感的重要途径,更是一项全民事业。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公益慈善逐渐便捷化、平民化和生活化,人们并未感受到慈善的普及所带来的幸福感,扭曲的慈善格局始终制约着公益慈善事业的变革和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个人慈善的不足以及后续动力的缺乏使公益慈善事业发展遭遇瓶颈。长春——这座经济并不发达的城市,于2007年获得“最有人情味城市”的美誉后,连续五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这与该城市的人文和谐、社会关怀有着极大的联系,更与该市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基于此,本文选取长春市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实证研究,在对公益、慈善、公益慈善及公民参与概念的梳理上,提出了公民参与对公益慈善发展的重要作用,以治理理论、社会资本理论、激励理论及不在意资金理论为基础,在长春市公益慈善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以该市公民参与的现状(包括公民基本情况、对公益慈善事业的认知、参与途径和方式等)及偏好意愿为研究基点,通过问卷调查及spss分析,在对数据的整理、分析与总结中,发现长春市公民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仍问题重重,从公益慈善意识的形成,到资金募集,再到慈善评估这一系列环节尚未形成一个健康持续的公益慈善环境,由此导致公民信息不对称而缺乏行动的方向性,进而降低了慈善参与的信心和热情。为了进一步挖掘公民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巨大潜力,推动长春市公益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保持“最具幸福感城市”的美誉,也为其它城市突破该领域发展的瓶颈提供借鉴,文章最后结合长春市的实际情况及国内外的慈善发展经验,依据参与前、参与中、参与后的慈善行为顺序提出完善公益慈善发展的建议与对策,并相信随着慈善法的出台,该领域必将早日步入健康的发展轨道并实现新的突破。此外,需要强调的是,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参与中的公民个体,不包括由个体组成的社会团体或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