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PO盈余管理问题一直是资本市场研究的热点议题之一。国内外学者对企业IPO前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后发现,IPO企业为了实现上市融资以及提高发行价的目的,实施了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包括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然而,以往国内外学者仅仅从应计盈余管理的视角对IPO盈余管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鲜有学者对IPO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随着各国资本市场、会计准则、法律制度等不断完善,更多的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可能会实施真实盈余管理(部分学者将其称为真是活动的盈余管理)来达到盈余阙值,从而实现某些目标。现有研究发现,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的作用机制及其对企业价值和绩效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而言,由于真实盈余管理的法律风险、审计风险同应计盈余管理比较起来更低,但真实盈余管理对企业价值与企业绩效会产生更大的影响。除此之外,上市公司是否会选择实施真实盈余管理与其所处的行业、所面临的风险以及公司的会计弹性具有重大关联。。以往关于IPO应计盈余管理的研究隐含了一个假设,即盈余水平越高,发行价也越高,盈余水平是影响IPO定价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IPO企业会尽可能的提高盈余。然而,盈余水平并不是影响IPO定价的唯一因素,在盈余达到一定的标准后,企业成长性、审计师声誉信号同样会对IPO定价产生重要的影响。那么,为了提高股票发行价,IPO企业是否既实施了应计盈余管理,又实施了真实盈余管理?由于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是可以相互替代和影响的,那么IPO企业为了尽可能的提高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发行价格在选择不同的盈余管理方式时是否受到了约束条件的制约呢?这些约束条件和不同的盈余管理方式又是如何对发行价格产生影响的呢?IPO企业在操控盈余提高发行价的过程中,企业的成长性、审计师声誉又对发行价产生了何种影响呢?本文以2006-2008年的IPO企业为研究样本,考察了IPO企业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的盈余管理方式选择及不同盈余管理方式的经济后果。本文对所选取的样本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后发现,IPO企业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前同时实施了两种盈余管理方式;IPO企业在选择盈余管理方式时是以发行价格最大化为原则的,当其审计师为国际“四大”、会计弹性水平较低、处于非管制行业时,选择真实盈余管理更有利于提高股票发行价;反之,选择应计盈余管理更有利于提高股票发行价。IPO企业越实施提高盈余的应计盈余管理,发行价越高。但是IPO企业并非总是实施提高盈余的盈余管理方式,IPO企业会综合权衡各种盈余管理方式对发行价的影响。IPO应计盈余管理中“盈余越高,发行价就越高”的隐含假设并不适用于真实盈余管理。本文发现IPO企业为了提高发行价会通过收缩信用条件的销售操控方式降低盈余,提高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从而提高每股盈余的现金保障程度即盈余质量;IPO企业也会通过非正常的增加研发支出、广告费用等费用操控方式来操纵企业“成长性”,虽然降低了盈余,但有利于提高发行价。更为有趣的是,由于“四大”的审计质量较高,IPO企业选择国际“四大”时会在IPO前较少的实施应计盈余管理以降低审计师出具“不清洁审计意见”的风险。此时,IPO企业减少了一个重要的“创造性盈余”的来源,因而其有可能通过费用操控方式来调高盈余。虽然,IPO企业实施减少研发支出、广告支出、员工培训支出等真是盈余管理方式会损害企业未来的成长性,这对于IPO公司提高股票发行价格是不利的,,但是由于公司选择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能够向市场传递公司的一个积极信号,而且降低研发支出等方式有助于提高盈余水平,这对于公司提高首发价格也是很有帮助的。选择四大与高盈余可以弥补了公司成长性不足对发行价造成的不利影响。本文的回归结果表明,IPO企业会在盈余与其他影响盈余的因素(如审计师、成长性、盈余质量等)之间进行权衡,以获得更高的发行价。此外,本文通过多元回归结果还发现,真是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对IPO企业未来绩效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性。具体而言,真是盈余管理对IPO企业未来绩效的影响更大,其中销售操控活动在IPO当年会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并延续至第二年,生产操控活动在IPO后第二年会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而费用操控活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则可能经历更长的时间才会产生。本文以IPO盈余管理为研究对象,深入细致分析了IPO企业未来提高股票发行价对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以及在不同约束条件下IPO企业对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盈余管理方式对IPO企业未来绩效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对社会公众、上市公司、证监会等深入研究IPO盈余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导论、正文以及研究结论与建议三大部分共六章。第一部分,导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意义与创新。此外,在此部分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正文部分,包括第2章一第5章,共三章。第2章,制度背景与文献综述。本章首先对我国IPO定价方式和IPO监管制度的演变进行了回顾,从而为下文的研究提供了制度背景基础。由于目前对盈余管理的定义不统一,因而本章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和分类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并提出了本文认同的盈余管理定义,将盈余管理分为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两种方式。最后,本章分别对IPO前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IPO后业绩滑坡等进行了文献回顾与综述。制度背景与文献综述为下文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第3章,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本章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选择了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契约理论、LLSV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并进行了分析。在文献综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章根据研究目的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假设,即IPO企业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前同时实施了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由于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及其功能的发挥会受到IPO企业所处的宏观和微观环境的制约,国外大量研究发现约束条件会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因而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约束条件下的IPO盈余管理方式选择是否存在差异,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假设。最后本章对不同盈余管理方式的经济后果(对企业未来绩效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提出假设,即:同应计盈余管理相比,真实盈余管理对企业未来绩效的影响更大。第4章,研究设计。本章选取了2006-2008的A股非金融行业的IPO企业为研究样本,并根据本文研究目的和国内外学者的做法设计了相应变量和模型。为了检验本文的模型及变量设计是否存在设定误差,本章对模型进行了一般性检验(RESSET检验),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本文所选取的模型不存在模型设定误差,从而为下文的实证分析提供了计量上的保证。第5章,实证结果分析。本章首先对主要解释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和单变量分析。中位数检验的结果初步验证了本文的预期,即IPO企业在首次公开发行时实施了多种盈余管理方式。然后,本章对解释变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本文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在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本章使用上一章设计的模型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本文提出的假设进行了检验。多元回归结果表明IPO企业在IPO前同时实施了两种盈余管理方式,且在不同约束条件方式下,IPO企业选择了不同的盈余管理方式。同应计盈余管理相比,真实盈余管理对企业未来绩效的影响更大。同时,本章对以上回归结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本文认为,IPO企业对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是在发行价格最大化原则下权衡的结果。并对以往关于IPO盈余管理研究中“盈余越高、发行价也越高”的隐含假设提出了质疑。第三部分,即第6章: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局限性与研究展望。本章综合前文的理论分析,并结合实证分析得出的结果,总结了全文的研究结论,并提出了政策建议。同时本文也存在不足之处,这也是后续研究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本文的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主要有:(1)以往学者从应计盈余管理的角度探讨了IPO盈余管理问题,但是由于我国企业的上市资格具有稀缺性,以及各种宏微观约束条件的存在,为了尽可能的提高股票发行价格,企业在IPO前也可能实施了真实盈余管理。目前尚无学者对IPO前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2)考虑到IPO企业在IPO前有两种盈余管理方式可供选择,而两种盈余管理方式发挥作用的机理以及受约束条件的影响不同。因而,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考察IPO企业在不同约束条件下的盈余管理方式选择会更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3)以往学者仅仅发现真实盈余管理对会对长期绩效产生损害。但是,本文认为,真是盈余管理的方式有多种,且不同的真是盈余管理方式对企业的改变是不同的,因而如果要考察真是盈余管理的损害时还应当考虑方式的差异性,不同的真实盈余管理方式可能不仅会产生不同的损害,而且在时间上可能也是迥然不同的。本文发现,销售操控活动在IPO当年会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并延续至第二年,生产操控活动在IPO后第二年会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而费用操控活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则可能经历更长的时间才会显现。因此,本文的研究发现为我国IPO企业在IPO后业绩滑坡和“变脸”现象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4)目前真实盈余管理的定义存在缺陷。根据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更加合理、准确的真实盈余管理定义。(5)根据本文的研究发现,本文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别提出了抑制IPO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