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家油田雷43、雷45块主力含油层系为下第三系沙一十二段和沙三一段,局部沙三二段发育。油品性质较好,属于深层普通稠油。开发状况表现为“两低一慢一快”的特点,即油井日产量低(3-5t/d),采出程度低(5.1%-1.9%),采油速度慢(0.97%-0.002%),产量下降快。 论文将地质、地震、测井及测试资料有机结合,运用沉积岩石学、层序地层学及油层物理、数学地质学及计算机技术等理论和方法,系统研究了冷家油田冷家油田雷43、雷45块主力含油层系的地质模型、沉积微相特征、储层物性特征、储层非均质性及其油藏特征,在综合分析了构造、沉积微相和储层对开发生产的影响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区下一步工作建议。论文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 1 针对该区纵向上层位不清的现状,应用古生物、地震、钻井资料,通过优选对比标志层,结合储层的沉积特点,将各开发层系细分为16个砂岩组33个小层。 2 通过三维地震精细构造解释,准确落实了两组11条断层及7个断块,并编制了ES1+2、Es31、ES32顶界三层构造图,突出了平面上各断块的微构造形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三维构造模型。 3 通过观察岩芯、统计粒度分析资料,结合各种相标志,对全区单井进行了小层沉积微相划分,确立了各层系的沉积相模式。同时对工区进行平面及纵向上的沉积微相分布特征研究,编制了各小层的沉积微相展布图,指出ES31段和ES32段主要发育水下冲积扇沉积体系,有利储集相带为辫状水道微相;Es1+2段发育陡坡型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有利储集相带为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岩石相以砂岩相、颗粒支撑砂砾岩相为有利的储油岩石相。 4 用岩芯分析资料建立了孔、渗、饱及泥质含量的解释模型,对全区所有井的测井资料进行了二次解释,结合试油和生产资料建立了储层的四性关系,确定了新的储层划分标准。研究区储层类型为中低孔、低~中渗型,平均孔隙度为14.6%-12.1%,渗透率为152×103μm 2-66×10-3μm2,泥质含量平均为4.2%。 5 雷43~45断块区储层的非均质性总体上属于中等。ES32段储层的非均质性最弱;其次为ES31段,非均质性中等~强;ES1+2段非均质性较强,非均质性中等~强。平面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相带展布的影响。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和辫状水道微相非均质性最弱,是开发生产的有利部位。辫状水道间和水下分流河道间微相分均质性较强。 6 依据储层的四性关系,对工区内所有单井各层系的有效厚度重新进行了划分,结合构造特征和砂体的平面分布,精细确定了各小层的油层分布规律和各断块的油水界面。指出雷43断块区其中以ES1+2和ES31为主要含油层系,雷45断块区以ES31和ES32为主要含油层系。油藏类型为边底水或底水型岩性构造油藏。 7 应用容积法对不同地质单元的储层进行了计算,ES1+2~ES32含油面积2.14Km2,石油地质储量1106×104t。 8 采用动静态结合分析,为下一步开发提供了5个有利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