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辂等人纂修的《续资治通鉴纲目》,是明代中期由官方敕修的一部史书。该书记载了自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迄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共计408年的史事,全书共27卷,为续接朱熹《通鉴纲目》而纂。
《续通鉴纲目》在明朝代宗景泰六年、宪宗成化九年,前后两次受敕,最终成书于宪宗成化十二年。这一纂修过程,经历了景帝自肇修、英宗辍修和宪宗复修三个阶段。这种起伏的背后,与当时的政治事件“土木之变”,及兄弟叔侄之间的亲情恩怨密切相关。在此书敕修的前后两批纂修人员中,皆参与两次编修的,只有彭时、商辂二人,但在此书修成的前一年,彭时去世,《续通鉴纲目》的最后署名为商辂等。
明孝宗弘治时期,有张时泰为《续通鉴纲目》作《广义》、周礼作《发明》。因印书业的发达,当时就有《发明》、《广义》与《续通鉴纲目》合印的慎独斋刻本,随着后来版本的不断翻新和流传,《续通鉴纲目》之书,在明代末期就传入朝鲜等地,对朝鲜的史书编纂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发明》、《广义》作为研究《续通鉴纲目》的两部专著,注重于对《续纲目》“诛乱讨逆,内夏外夷,扶天理、遏人欲,正名分、植纲常”等义理褒贬思想的阐发。本论文对《续通鉴纲目》的研究,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宋初的疑案“烛影斧声”和“金匮之盟”,真宗时期的澶渊之盟和天降神书、北宋的变法和农民起义、南宋高宗和中兴四将以及元代君臣崇信佛教等内容加以分析,揭示明代人对宋元重大事件的看法,同时挖掘其中的思想蕴涵。
《发明》《广义》阐发《续纲目》的思想内容,其主流意识是盛行于当时的程朱理学思想,但同时也有《春秋》义理思想的发挥,和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的发扬,而形成了“君死社稷”思想,对亡国之君提出“要为社稷死”的要求,这是对人君的一种责任诉求。北宋徽、钦二帝,南宋恭帝赵顯、西夏之主睍,因不能与社稷共存亡,为国家社稷而死,深受《发明》《广义》的谴责。
两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始终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到了明代蒙汉矛盾仍未消除,尤其在明英宗正统年间,蒙汉矛盾升级,明廷与蒙古族瓦剌部的冲突激烈,而发生了“土木之变”,其后华夷之辨愈加强盛。《续通鉴纲目》正是成书于此时,非常强调夷夏有别。“内夏外夷”遂成为《续通鉴纲目》夷夏观的出发点。《发明》《广义》对《续通鉴纲目》中夷夏关系的阐释,将宋室看作天下共主,以大字记宋统纪年,而将辽、金、元视为受封的列国,对金元的建国封号以小字附记在宋统纪年之下,这种做法无疑是言:宋廷的正统地位和辽金元政权的非正统性。《续通鉴纲目》与《发明》、《广义》对宋与辽金元的关系的阐述有着尊卑、主从、正闰之别,“内夏外夷”成为他们在观念上,处理当时夷夏关系的一个总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