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丙烯酸丁酯(BA)或丙烯酸乙酯(EA)和丙烯酸2-乙基己酯(EHA)为核层单体、氯乙烯(VC)和丙烯酸双环戊烯基酯(DCPA)为壳层单体,1,4-丁二醇二丙烯酸酯(BDDA)、甲基丙烯酸烯丙酯(ALMA)、丙烯酸双环戊烯基酯(DCPA)为核壳层交联剂,马来酸酯丁基锡为稳定剂,通过两步和多步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了P(BA-EHA)、P(BA-EHA)/PDCPA两种具有窄粒径分布的丙烯酸酯共聚乳液,并以P(BA-EHA)、P(BA-EHA)/PDCPA乳液为种子与氯乙烯(VC)单体共聚制备了P(BA-EHA)/PVC、P(BA-EHA)/PDCPA/PVC复合粒子,用于聚氯乙烯树脂的共混改性研究。 着重考察了三种不同交联剂用量及部分合成因素对复合粒子共混PVC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关于稳定剂参与共聚的复合粒子对PVC热稳定性的影响作了初步探索。通过动态光散射粒径分析仪、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动态力学分析仪(DM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HAAKE R600型扭矩流变仪、ZBC-4型冲击试验机、TA-2000热分析仪、XWB-300F型维卡软化点温度测定仪等测试手段对复合乳胶粒子粒径及其分布、复合乳胶粒子和共混材料的形态结构、复合粒子及其共混PVC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力学性能、热稳定性能、流变性能、维卡软化点温度和材料断面形貌等进行了测试和表征。通过溶剂抽提、元素分析和Vector-22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表征了P(BA-EHA)/PVC复合粒子的接枝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P(BA-EHA)/PVC(BDDA、ALMA、DCPA交联体系)复合粒子均具有较清晰的核壳结构;P(BA-EHA)/PVC复合粒子胶乳与P(BA-EHA)呈现相似的粒径分布,接枝后复合粒子并未出现双峰,且相对于接枝前平均粒径都有所增加;随着交联剂含量的增大,氯乙烯单体接枝聚丙烯酸酯弹性体的接枝率下降,接枝效率存在一最大值;TEM结果表明共混材料的形态结构表现为微观相分离的“海岛”型两相结构,橡胶相均匀地分散在PVC基体中;DMA结果表明随着交联剂用量增加,复合粒子低温区力学损耗峰向高温方向移动且低温区玻璃化转变温度随测试频率升高而增加,橡胶相与基体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得到改善;SEM照片显示共混材料缺口断面表现为良好的韧性断裂,含6wt%复合粒子改性剂的共混材料缺口冲击强度较纯PVC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拉伸强度略有降低;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