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累及髋臼后壁(单纯后壁、横断伴后壁及后柱伴后壁)的骨折块大小与功能预后的关系。 方法:收集2007年6月~2013年10月期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累及髋臼后壁骨折的患者共52例,排除4例(1例行关节置换,3例无法获得CT资料),得到研究对象共48例,其中单纯后壁骨折17例,横断伴后壁骨折20例,后柱伴后壁骨折11例。以剩余后壁百分比(κ)为依据进行分组: Aκ≤25%,25%<Bκ≤50%,50%<Cκ≤75%,75%<Dκ≤1,得到A组11例(AⅠ3例、AⅡ4例、AⅢ4例),平均年龄44.7岁,平均κ14.3%;B组23例(BⅠ10例、BⅡ4例、BⅢ9例),平均年龄42.7岁,平均κ35.9%;C组7例(CⅠ3例、CⅡ1例、CⅢ3例),平均年龄44.6岁,平均κ59.5%;D组7例(DⅠ1例、DⅡ2例、DⅢ4例),平均年龄48.4岁,平均κ81.2%。同时收集各组研究对象的受伤机制及合并伤、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等临床资料。采用改良的Merled Aubigne和Postel髋臼功能评分对其功能疗效进行评价;对后壁骨折手术复位质量采用Matta评分标准,并分析有无创伤性关节炎、异位骨化及股骨头坏死等影像学结果;采用非参数检验及有序结果变量回归分析(Ordinal Regression)的统计方法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①复位质量:A组解剖复位4例,良好复位6例,差的复位1例,关节轮廓复位0例;B组解剖复位16例,良好复位4例,差的复位3例,关节轮廓复位0例;C组解剖复位4例,良好复位3例,差的复位0例,关节轮廓复位0例;D解剖复位5例,良好复位2例,差的复位0例,关节轮廓复位0例; ②随访时间:A组平均随访时间36个月(10~68月),B组平均23.7个月(6~63月),C组平均22.9个月(13~36月),D组平均22.6个月(6~47月); ③功能评分:A组优2例、良5例、一般1例、差3例,优良率63.6%;B组优10例、良9例、一般4例、差0例,优良率78.3%;C组优4例、良3例、一般0例、差1例,优良率85.7%;D组优4例、良3例、一般0例、差0例,优良率100%; ④放射学评价: A组中有2例患者X片显示创伤性关节炎,C组中一例出现股骨头坏死(4期),按照异位骨化Brooker分级,A组中6例患者出现异位骨化,Ⅰ度3例,Ⅱ度3例,B组中7例出现异位骨化,其中Ⅰ度5例,Ⅱ度1例,Ⅲ度1例。 ⑤统计分析:κ值大小、合并下肢骨折、随访时间、复位质量、股骨头坏死是功能评分的影响因素;κ值越大(OR=2.56,P=0.017)、复位质量越好(OR=4.21,P=0.009),功能评分越高;随访时间≤12月(OR=0.15,P=0.038)、存在股骨头坏死(OR=0.02,P=0.042),功能评分越低;A、B、C、D四组间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①髋臼后壁骨折块的大小与功能预后之间呈反相关,骨折块越大,功能评分越差; ②复位质量对髋臼后壁骨折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强度最强; ③影响髋臼后壁骨折功能预后的因素为复位质量、后壁骨折块的大小、合并骨折及随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