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年房养老:一种养老方式的社会学探析——以山东省新泰市B村为例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k_john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特殊的历史、社会背景,农村养老问题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也是制约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它的解决不仅直接关系着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而且影响着我国老龄化工作的进程。我国的农村千差万别,不可能采取同一种养老方式,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农村,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探索不同的养老方式。农村老年房养老便是在继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而衍生的一种养老方式。   农村老年房是儿女婚嫁后老年人单独居住的地方,老年房养老则是指老年父母虽然不与已婚子女同住一处,但双方居住距离相对较近,子女仍然有赡养老人的义务,为老人提供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老年父母家庭与已婚子女家庭在生活和情感上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调查可知,这一养老方式最初出现于B村大约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盛行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发展到现在虽然仅有三四十年的时间,但老年房早已为当地村民所普遍接受。在B村,子女婚嫁后与老人分开居住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现象,而坚持与已婚子女同住则被认为是不明智的行为。村民之所以持有这种观念一方面是出于维持良好代际关系的考虑,另一方面也与当地的家庭结构有关。B村的家庭规模比较大,四代同堂的家庭比比皆是,独生子女政策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两个孩子,这就决定了老年人不可能与已婚子女同住在一起。由于老年房与已婚儿子们的新房存在一定的距离,老年父母与已婚儿子的关系必然会受到这种距离的影响。根据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可知,距离会影响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远,相对来说,交往就会越少,人际关系也就会变得相对冷漠,但现实中B村的代际关系却没有因为居住距离的拉开而变得相对淡漠,距离的存在反而改善了代际关系。基于此,本文的研究重点是:老年房是通过怎样的机制来改善原本紧张的代际关系的,它给老年人和年轻人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在当前城镇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它受到了哪些方面的挑战。   通过较深入的调查研究,本文认为老年房的存在促使老年父母与已婚儿子居住地相分离,降低了代际之间发生摩擦的几率,避免了双方矛盾的产生;而老年房与新房之间保持的“端一碗汤也不冷的距离”,保证了双方之间交往的畅通;B村村民世世代代对传统孝道文化的继承与实践,为老年房养老作用的发挥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因此,居住地的分离、适当的距离和文化共同保障了老年房养老功能的实现。B村的老年房养老不仅改善了家庭代际关系,而且为老年人提供了一定的社会交往空间及保持经济独立的条件,有利于老年人积累养老的经济资源,提高养老的质量,同时还有利于老年人保持与外嫁女儿的联系,密切双方之间的交往。但是居住距离的拉大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如老年人的人身安全问题,高龄独居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问题,及传统文化消逝造成的人际关系淡漠问题,并且随着城镇化的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年轻夫妇与老年父母居住距离的进一步拉大,逐渐超出了“端一碗汤也不冷的距离”,不仅不利于代际之间的交往,也阻碍着老年放养老功能的实现。寻求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成为老年房养老在今后继续发挥其养老作用必须面临的挑战。
其他文献
2008年汶川地震的发生给原本脆弱的贫困地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彻底改变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不管是在自然环境,还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灾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在
学位
经济全球化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受到空前的重视,而作为为城市发展提供物资保障的农村地区,其在公共资源的分配过程中逐渐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另
因社会动乱、贫困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在历史上出现过大批蒙古贞人被迫选择以避难、逃荒的方式迁移到科尔沁地区。尤其是在1891年爆发的“金丹道”事件和1930年发生的洪涝现象,造
蒙古族传统礼仪文化是蒙古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积累和发展的精神财富,是蒙古族内心世界真、善、美的真实写照,是蒙古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具体体现,是蒙古族精神文化的
本文选取福州市辖区、福清、长乐等地区的农民工作为样本,通过街头偶遇抽样以及发放问卷的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同时结合已有相关数据资料及文献,对福州市女性农民工的人力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