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改革开放政策实行3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高,农村人向往着城市的生活,特别是青壮年群体基本上都离开了农村,向城市流动。这些人遍及城镇工厂及各类服务机构,却只有极少数的劳动力能够留下,而成为城市常驻人口的更是少之又少,这些人被普遍称之为“农民工”,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不可否认的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动给中国社会进步,特别是城镇工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但是这也造成了一个社会现象,由于农村人口外出务工一般都会选择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离家都比较远,基本只能每年春节回家一次甚至好几年回去一次。而在农忙时间是根本无法赶回家去帮忙,干农活的只有常年驻守在家乡的老人、妇女和儿童。这些老人、妇女、儿童便构成了农村留守家庭,而这些老人、妇女和儿童相对的也被称之为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为了生计,他们只能参加农业生产。但是,他们的知识结构、体力等诸多方面都难以保质保量的执行农业推广的工作要求,加之又没有青壮年可以从事劳作,这给农业生产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新农村、新农业建设迟迟得不到进展,“三农”问题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与此同时,留守人员自身困难重重,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寻求针对农村留守劳动力及其相应的农业推广方式具有现实的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除此之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通过30年的发展,已经从之前的中央到地方实行全面覆盖的局面。近几年加入的民营资本及社会团体这两大新生力量,又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覆盖范围广、功能丰富、多层次的特点提供了保障条件。将农业推广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应对广大农民的需求,更是今后农业推广工作发展的方向。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留守妇女不仅要担当起家庭生活的重任,照顾老人、教育子女,又要承担家里的农业生产,而他们也正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因此,提高农业推广在留守妇女中的推广效率是十分必要的。而留守妇女作为农业推广中的特殊人群,必须成为农业推广工作的又一重心。本文将以甘肃瓦泉村和河南农村社区两地为例,考察针对当地的留守妇女,不同的农业推广方式在实际应用及操作中的具体情况,以此探讨不同的农业推广方式对农业推广效果产生的影响,探究如何优化针对留守妇女的农业推广方式,如何有效地促进农业推广工作,使得留守妇女更易接受和运用新技术、培育新品种等,最终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担当起新农村建设的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