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赣东北地区上奥陶统岩相与沉积环境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st_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西赣东北地区奥陶系发育连续、出露良好。其中,“三山”地区(浙江江山、常山和江西玉山)上奥陶统桑比阶-凯迪阶主要发育碳酸盐岩向碎屑岩过渡的沉积序列,碳酸盐岩以深水或浅水型灰岩为主,碎屑岩以粉砂岩和泥岩为主,夹少量细砂岩。区域内横向相变明显,多个岩石地层单位如三衢山组、长坞组和下镇组呈同期异相关系。在高精度的区域生物地层格架基础上,本文对浙西赣东北地区不同水深环境条件下的江西玉山祝宅剖面、浙江常山蒲塘口剖面、常山三衢山剖面、桐庐刘家剖面和淳安沙坑坞剖面进行了详细的岩相、沉积学和事件地层学研究。依据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碳酸盐岩的颗粒类型、岩层的宏观几何特征及赋存化石特征等,将研究剖面划分出13种岩相和7种相组合;并依据这些相组合的时空分布特征,在研究区上奥陶统桑比阶-凯迪阶识别出三类主要沉积环境:浅水台地、斜坡和深水盆地,大致从南西向北东展布。其中,祝宅剖面代表凯迪晚期台地相沉积,可自下而上识别出局限潟湖-潮坪环境、潮下低能环境、局限潟湖-潮坪环境、点礁发育的浅潮下带环境、陆源碎屑主导的潮下低能环境,体现了凯迪晚期周期性海侵和凯迪末期陆源碎屑的大量注入;蒲塘口剖面、周塘剖面和三衢山剖面则代表了从桑比期到凯迪期的上斜坡至深水斜坡的沉积环境,发育多期碎屑流沉积和滑塌构造;刘家剖面和沙坑坞剖面记录了凯迪晚期以长坞组浊积岩为主体的、相对近源的、沉积速率高而整体水深并不大的盆地环境沉积。  通过对研究区上奥陶统岩相、沉积构造、大地构造背景的分析研究,表明该区晚奥陶世发生的横向上的显著岩相分异和纵向上的岩相突变,是对同期发生的华南大地构造运动----广西运动的沉积学响应。研究区纵向上的相变发生在凯迪中期,表现为从低沉积速率的、以深水碳酸盐岩为主的斜坡相转变为高沉积速率的、多种岩相分异并存的沉积环境,指示了广西运动进程(华夏古陆隆升并向北扩展)对陆源碎屑供给和古海底地形的控制作用;而横向上的相分异则发生在凯迪晚期,表现为研究区西南部(玉山、江山)为浅水台地、中部(常山)为台地-大坡度斜坡、东北部(淳安、桐庐)为较深水盆地,体现了广西运动对该区古地理格局的控制作用。研究区在凯迪晚期沉积了巨厚的、低成熟度的陆源碎屑,这类沉积物普遍发育在上奥陶统沉积序列的近顶部,指示着该时期该区以南的华夏古陆在剧烈隆升后遭受过强烈的风化剥蚀作用;在蒲塘口、周塘和三衢山等剖面广泛发育的中大规模滑塌构造和其他丰富多样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指示着研究区在凯迪晚期因华夏古陆向北扩展而形成向东北方向陡倾的古海底地形,以及可能与构造活动伴生的频繁地震作用。
其他文献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是任何敌人都压不倒、摧不垮的。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绝不能自己毁掉自己。”学习这一重要指示,联系党的自身建设实际,我感到,
昌潍坳陷潍北凹陷是受郯庐断裂带控制的新生代形成的沉积凹陷之一。本论文结合地震剖面、钻井数据等油气勘探资料,运用平衡剖面技术分析了昌潍坳陷潍北凹陷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出露于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南缘的太华变质杂岩,总体呈NWW-SEE向展布,西起陕西华山(太华山),经河南灵宝、洛宁、鲁山,断续延伸至舞钢境内,总长度约350 km。前人曾将太华变质杂岩称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以往的英语课堂属于“机械化”的学习模式,阅读缺乏灵活性,不利于
期刊
三维模拟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重要的古生物形态功能学研究的技术。本论文以基干的暴龙类五彩冠龙(Guanlong wucaii)为主要研究材料,通过三维建模技术和生物力学分析
东濮凹陷户部寨气田沙四上亚段具有埋深大的特点,属于致密低渗且裂缝发育的断块层状气田。实践证明单井产能与井周裂缝发育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准确预测裂缝带的分布发育规律对于
越赤道的冬、夏亚洲季风环流将赤道海洋与高北纬极地气候变化密切相联。获取长时段连续的高分辨率亚洲季风气候变化信息有可能评估全球变化可能存在的遥相关及其快速气候变化
东濮凹陷西部斜坡带深层勘探程度较低,断裂复杂,深层发育一系列反向正断层构造,控制深层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反向正断层的形成机理与油气运聚的关系。在地层
塔里木盆地克拉2气田是“西气东输”的主力气田,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异常高压气田,无论其地质特征的研究、精细地质模型的建立,还是开发方案的研究与设计都是世界级难题。本论文
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是油气勘探开发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而构造应力场的演化在油气运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一方面控制断裂的活动,进而控制油气运移通道的形成、开启与封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