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归纳本组资料的临床特征;进一步分析治疗结果,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围手术期并发症、影像学复发率以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总结临床经验并指导实践。方法:收集2011年9月1日至2012年9月31日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状、术前Hunt-Hess分级、颅脑CT Fisher分级、手术策略、动脉瘤的栓塞程度、围手术期并发症、MRS评分以及影像学和临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采用SPSSl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及Wileoxon秩和检验。结果:1.本组11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128个动脉瘤,其中男性40例,女性75例,男女比例1:1.875,平均年龄55.26岁。前循环动脉瘤118个,后循环动脉瘤10个。小型动脉瘤64个,中型动脉瘤62个,大型动脉瘤1个,巨大型动脉瘤1个;囊性动脉瘤70个,不规则动脉瘤55个,夹层或梭形动脉瘤3个;宽颈动脉瘤93个,窄颈动脉瘤35个。2.术前Hunt-Hess分级0-Ⅲ级102例,Ⅳ-Ⅴ级13例。CT Fisher分级1级13例,2级85例,3级11例,4级6例。成功治疗121个动脉瘤,65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56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致密栓塞83个,瘤颈残留31个,部分栓塞7个。宽颈与窄颈动脉瘤在即刻栓塞程度上无明显差异(P>0.05),支架辅助弹簧圈组瘤颈残留率较单纯弹簧圈栓塞组低(P<0.05),在致密栓塞和部分栓塞程度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并发症14例,发生率为12.1%,致死1人,致残5人,致残率4.3%,致死率0.8%。包括术中血栓形成6例,严重脑血管痉挛2例,术后急性脑积水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4例,介入方式和瘤颈宽窄不是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发生血栓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出院时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104例,预后不良(MRS评分3-6分)11例,致残(MRS评分3-5分)8例,致残率6.9%,致死(MRS评分6分)3例,致死率2.6%。术前Hunt-Hess分级0-Ⅲ级与Ⅳ-Ⅴ级的病人出院时的MR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入院时的CT Fisher分级与出院时的MRS预后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随访66例74个动脉瘤,随访3-12个月,平均6.1个月,51个栓塞情况稳定,8个改善,15个再通,8个行再次栓塞治疗,全部致密栓塞,未出现并发症。三组再通率相比较部分栓塞组再通率最高(P<0.01)。支架辅助治疗组与单纯弹簧圈栓塞组再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宽颈动脉瘤整体再通率较窄颈动脉瘤高(P<0.05)其中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宽颈动脉瘤较单纯弹簧圈治疗能显著降低再通率(P<0.01)。临床随访98例,随访3-15个月,平均7.3个月,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90例,预后不良(MRS评分3-6分)8例,致残6例,致残率6.1%,2例死亡,死亡率为2.1%。术前Hunt-Hess分级0-Ⅲ级87例预后良好84例,Ⅳ-Ⅴ级11例预后良好6例,两组MRS预后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动脉瘤瘤颈的大小对动脉瘤初次栓塞程度没有影响;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可以降低初次栓塞时的瘤颈残留率;术中血栓形成与介入方式和动脉瘤是否宽颈无相关性。2.Hunt-Hess分级0-Ⅲ级病人的生存预后明显优于Ⅳ-Ⅴ级的病人;CT Fisher分级对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瘤的预后无影响;动脉瘤部分栓塞的病人再通率最高;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再通率稍高于单纯弹簧圈栓塞组但两者无统计学差异;宽颈动脉瘤再通率较窄颈动脉瘤高;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宽颈动脉瘤能显著降低再通率;由于血管内治疗的再通率较高因此需要长期的影像学随访;对再通动脉瘤再次治疗是必要和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