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以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4种不同血清学模式的男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和HBVM模式全阴性的正常男性人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检测其不同模式组人群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N)、单核细胞(M)、自然杀伤(NK)细胞、自然杀伤性T细胞(NKT)水平以及血清标本中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2(IL-12)水平,分析各模式组间6种检测指标的差异性,筛选出CHB患者疾病自然发展进程中影响HBVM模式转归的优势因素即关键因素,为打破CHB患者免疫耐受提供新的靶向治疗思路和为预后评价提供新的实验室参考指标。 方法: 1.研究对象的选择:随机选取2016年9月~2017年2月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考虑性别差异对乙肝免疫结局的影响,本研究只选取男性CHB患者80例,其中135(+)模式组20例,145(+)模式组20例,245(+)模式组20例,25(+)模式组20例。同时随机选取年龄、性别与实验组相匹配的经乙肝五项指标检测均为阴性的健康体检者20例。 2.实验指标的检测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EIA法)检测乙肝五项指标;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定量检测IL-10、IL-12;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法检测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采用流式细胞分析仪法,检测NK细胞和NKT细胞占淋巴细胞比,并计算细胞数。 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4.0.软件系统对全部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建立回归模型。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数检测结果(109/L):各模式组中性粒细胞数(N#)检测结果:对照组(3.906±0.841)、135(+)组(2.709±1.329)、145(+)组(3.179±1.076)、245(+)组(3.836±0.811)、25(+)组(4.082±1.154),经总体方差分析,F=5.945,P=0.000。经两两比较,135(+)组、145(+)组的N#水平低于对照组;245(+)组、25(+)组的N#水平高于135(+)组,均P=0.001;25(+)组N#水平高于145(+)组(P=0.008);其余各组比较,均P>0.05。 各模式组单核细胞数(M#)检测结果:对照组(0.355±0.082)、135(+)组(0.265±0.119)、145(+)组(0.369±0.110)、245(+)组(0.377±0.101)、25(+)组(0.382±0.113),经总体方差分析,F=4.425,P=0.003。经两两比较,135(+)组M#水平低于对照组(P=0.001);145(+)组、245(+)组、25(+)组的M#水平均高于135(+)组;其余各组比较,均P>0.05。 2.NK细胞、NKT细胞数检测结果(109/L):各模式组NK细胞数检测结果:对照组(0.312±0.157)、135(+)组(0.172±0.120)、145(+)组(0.297±0.188)、245(+)组(0.317±0.161)、25(+)组(0.310±0.136),经总体方差分析,F=3.093,P=0.019。经两两比较,135(+)组的N K细胞数低于对照组P=0.005;145(+)组、245(+)组、25(+)组与135(+)组的NK细胞数高于135(+)组;其余各组比较,均P>0.05。 各模式组NKT细胞数检测结果:对照组(0.074±0.033)、135(+)组(0.065±0.055)、145(+)组(0.103±0.056)、245(+)组(0.138±0.073)、25(+)组(0.110±0.091),经总体方差分析,F=2.838,P=0.029。经两两比较,245(+)组的N KT细胞数水平高于对照组和135(+)组(P=0.009,P=0.006);其余各组比较,均P>0.05。 3.血清IL-10、IL-12检测结果(ng/ml):各模式组IL-10结果:对照组(106.909±27.365)、135(+)组(38.431±35.512)、145(+)组(49.783±22.281)、245(+)组(160.928±61.194)、25(+)组(137.408±68.666),经总体方差分析,F=22.924,P=0.000。经两两比较,135(+)组、145(+)组的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00;245(+)组的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245(+)组、25(+)组的IL-10水平高于135(+)组、145(+)组比较,均P=0.000;其余各组比较P>0.05。 各模式组IL-12结果:对照组(2.837±1.684)、135(+)组(0.408±0.366)、145(+)组(2.508±4.795)、245(+)组(19.801±14.746)、25(+)组(20.665±18.007),经总体方差分析,F=17.896,P=0.000。经两两比较,135(+)组的IL-12低于对照组,245(+)、25(+)组的IL-12水平高于对照组;245(+)组、25(+)组的IL-12水平高于135(+)组、145(+)组,均P=0.000;其余各组比较P>0.05。 4.Logistic回归模型 4.1四种天然免疫的logistic回归模型: Logit[P(模式=1/X1,X3)]=5.516-0.722X1-0.067X3; Logit[P(模式=2/X1,X4)]=1.646-1.011X1+0.149X4; Logit[P(模式=3/X4)]=0.171X4-1.077; 其中1为135(+)模式,2为145(+)模式,3为245(+)模式,X1=N#,X2=M#,X3=NK细胞,X4=NKT细胞。 4.2两种免疫分子的logistic回归模型: Logit[P(模式=1/X1,X2)]=3.662-0.028X1-1.555X2; Logit[P(模式=2/X1)]=2.735-0.04X1; Logit[P(模式=3/X2)]=0.556X2-4.054; Logit[P(模式=4/X2)]=0.572X2-3.446; 其中1为135(+)模式,2为145(+)模式,3为245(+)模式,4为25(+)模式X1=IL-10,X2=IL-12。 结论: 1.中性粒细胞、NK细胞、NKT细胞是CHB患者HBVM模式转换的优势因素,其中中性粒细胞数水平升高有利于135(+)模式及145(+)模式向其它模式转换;NKT细胞、NK细胞水平升高有利于HBeAg(+)模式向HBeAg(-)模式转换。单核细胞对CHB患者HBVM模式转换有影响,其水平的升高有利于135阳性模式向其它模式转换。 2.IL-12、IL-10水平低不利于135(+)、145(+)模式转换,IL-10、IL-12水平高有利于245(+)、25(+)模式的表达。 3.135(+)模式组表现为天然免疫细胞水平低下,可能与HBV抑制骨髓造血使天然免疫细胞产生减少、清除外来抗原能力降低,进而导致CHB患者免疫耐受;中性粒细胞数、单核细胞数、NK细胞数减低是CHB患者持续135(+)模式即免疫耐受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