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下中农是贫农和下中农的合称,根据中国农村阶级划分标准,贫农是农村中的半无产阶级,土地不足或没有土地,占有不完全的农具,需租入土地耕种和出卖部分劳动力来维持生活。下中农是中农的一部分,生活来源靠自己劳动收入,经济地位较低,生活状况在普通中农以下。贫农和下中农是无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在农村依靠的主要力量。“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全国范围内开展“斗、批、改”运动,全国人民被中央政府号召向贫下中农学习。于是全国各个组织内部便出现了贫下中农管理的现象,如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等。在农村金融系统内则是贫下中农管理农村信用合作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之中,中国走过了曲折的历史过程,逐步摸索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建立起基本完备的国民经济体系,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的发展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农村信用合作社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经营好、发展好农村信用合作社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甚至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产权不明晰、管理体制混乱、资产质量低下等。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历史因素,也有农村信用合作社本身的因素。理清农村信用合作社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同时又适应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的时代形势,对农村信用合作社进行变革,使其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已成为目前史学界、金融界进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研究共同追求的目标。
本文所研究的就是上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的变化—贫下中农管理模式。探讨这种模式产生的时代背景、特点形式、以及在这种模式下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历程,并展示了贫下中农管理模式必然灭亡的趋势。选择这个阶段、这个题目主要原因是“文化大革命”在中国历史中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在这个时期阶级斗争达到极致,贫下中农管理模式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影响就会更突出、更具有典型性。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选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发放和研究意义等;第二部分主要是系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的变化以及“文化大革命”初期山东省农村信用合作社系统的“斗、批、改”运动,便于读者充分了解农信系统产生贫下中农管理模式产生的背景和条件;第三部分主要论述是阎庄经验及阎庄经验的推广,贫下中农管理模式的形成;第四部分主要论述的是在贫下中农管理模式下山东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历程,探讨贫下中农管理模式最终被废除的必然趋势。
社会主义新中国最显著的特点是人民大家做主。这个特点被广泛地贯彻在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建设当中。在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和建设中,也处处体现着这个特点。政府想赋予广大人民群众更多的权力,意图体现社会主义的民主,但却忽略了人民对民主的掌控、消化能力,最终使得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挫折。因此,在新时期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中,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符合客观规律和时代发展趋势的措施,才能获得更大的进步,获得更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