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技术哲学探索科学与技术的假设、基础、方法和内涵,以及其社会影响。现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的兴起大大地建设和推动了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然而科学技术哲学体系的完善,需要来自像生物学和心理学这样一些在很多方面都不同于物理学的学科的发现作为支撑。为了填补这方面的空白,本文尝试对心理治疗进行哲学研究,这是因为心理治疗是一门解决心理问题的技术,对其进行研究是技术哲学的应有之义。理解心理问题需要理解主体结构的基本范畴,这些范畴在正常的或异常的主体中都存在。进一步的研究还应揭示这些范畴是如何与临床实践中的概念和现象交联起来的。作者选出时间、空间、语言、身体、主体性和主体间性这三对范畴并进行研究。时间和空间既是感知外在世界的基本构架,也是理解内在世界的基本维度,这显示在临床领域中病患所呈现的内在时间与内在空间的变异和多样性。内在时间和内在空间的紊乱是病理心理现象的重要参数,显示在诸多心理症状中。与此范畴相应的是作为内在时间和内在空间之体现的语言和身体。语言作为一种专属于人的有序结构本身就包含着内在的时间性,而身体是最初的和最基本的可感空间,也是所有空间形式的源头。时间、空间、语言和身体都是主体的不同侧面,而主体在客体关系理论看来是从主体间的基质中诞生的,该基质又包含着不容忽视的文化维度。基于对这些维度的研究,作者将现象学—解释学方法应用于临床实践,提出了一对新的范畴——“事故”与“故事”用以理解病理心理现象和心理治疗过程。内在时间体验的紊乱是“事故”的鉴别性特征,其转化依赖于病人与治疗师共同创造的故事,以及多重的叙事框架。这是一种解释临床现象的新的角度,可以促进现象学与心理治疗的有益对话,其本身就是一种在中国文化框架下重新叙述精神分析的尝试。由于研究的中心在于“研究”而非“哲学”,所以有关这些范畴的复杂哲学背景和论证当且仅当它们有益于理解临床现象之时方为必要,为此,作者引述了五个临床案例并对之质性研究。从中“事故”如何被转化成“故事”以及在此过程中时间、空间、语言和身体是如何发生协变将会被阐述。作为重要的扩展和补充,作者也尝试进行中医、佛教与当代心理治疗的对话。一个元范畴——“补”与“泻”被提出用以整合多种多样的临床策略;同时,佛教和当代主流心理治疗流派中“无我”与“有我”的争论也被阐述,用以启发心理治疗的中国化。最后,作者尝试提出一种整合的和本士化的心理治疗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