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性”在米夏克创作中的体现

来源 :中央音乐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1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道夫·米夏克(Adolf Misek,1875-1955)是杰出的捷克低音提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是19世纪低音提琴发展史中旗帜性的代表人物。尤其是他的三首低音提琴奏鸣曲历经了一百多年的历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喜爱并演奏。第二首更是作为国际重大比赛的必选曲目,可见其地位的重要性。然而目前国内关于米夏克本人简介及作品的分析几乎为零,本文试图通过在了解米夏克的生活经历及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并以《e小调低音提琴第二奏鸣曲》为例来分析的曲式结构和演奏技法,去探究“民族性”在他创作中的运用和体现,以及他的作品之所以有此重要地位的原因。本论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内容为米夏克的生平及历史贡献;第二部分的内容主要为对《e小调低音提琴第二奏鸣曲》曲式结构的剖析;第三部分,演奏过程中的技法分析及整体风格的把握。希望通过本篇论文的阐述分析,能更好地为大家了解米夏克及他的作品,同时在实践演奏中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其他文献
本文以浦东派的养正轩琵琶谱《夕阳箫鼓》与汪派李廷松演奏谱《浔阳夜月》为例,从这两首异名同曲的乐谱出发,通过分析曲名、标题、以及节奏韵律,并且以林石城先生和李廷松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