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是指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建立的一种合作关系或合作模式。自2014年10月国务院颁布第43号文件整顿地方债务问题以来,PPP模式成为解决社会基建投资的最佳模式。PPP项目合作期限大多10-30年,最长可达50年,然而其主要的债权融资工具如:银行贷款、公司债券等生命周期只有5-10年,这与PPP项目的长生命周期显然不匹配。因此,社会资本提供的金融工具期限与PPP项目的生命期限不匹配,PPP模式面临着投融资期限错配的现实问题。本文在分析PPP项目投融资期限错配的现状后,依据期限匹配和期限错配理论,说明资产期限与负债期限和融资期限匹配的理论基础,从PPP项目特许经营与非永久经营的背离、结构性去杠杆政策与商业逻辑的偏离两方面分析了 PPP项目期限错配的形成机理。其次,通过对PPP项目融资工具特点、近几年PPP项目投融资相关政策梳理,得出PPP项目投融资期限错配的现实必然性。之后,通过构建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模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资本金阶段和再融资阶段促使PPP项目产生期限错配的主要因素。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构建缓解PPP项目投融资期限错配的资金平衡理念,利用永续债调整PPP项目债务融资,利用资本证券化丰富权益融资,并对PPP项目金融产品的创新提出政策建议。主要结论有:①PPP项目的生命周期等于特许经营权的有效期,生命周期的有限性决定了 PPP项目的期限错配问题不能依据传统的持续经营理念进行界定;②PPP项目资本金阶段的期限错配主要是因为资本金中的社会资本股权资金具有“小股大债”和“明股实债”现象,并且项目初期的债务融资均为短期融资,导致PPP项目未来的债务偿还压力加大,使得期限错配现象产生;③PPP项目再融资阶段的期限错配主要是因为再融资金融产品的生命周期主要以短期为主,与PPP项目的长生命周期不匹配,因此需要进行多次融资,产生期限错配;④缓解PPP项目的期限错配,需要从PPP项目生命周期的有限性出发,重新界定资金平衡,并完善金融工具创新机制,构建PPP项目资金平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