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农艺措施对套作甘薯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suwei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讨玉米/甘薯套作模式下不同农艺措施对甘薯鲜产及光合能力影响,建立高产高光效数学模型,获得玉米/甘薯套作模式甘薯高产最佳田间栽培配置。本试验于2014-2015年,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研究了甘薯插蔓节数(X1)、施N量(X2)、施K量(X3)、种植密度(X4)、主蔓打顶期(X5)等5个因素对套作甘薯农艺性状、光能吸收转运能力、光合碳同化能力、光合产物积累以及群体产量的影响,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不同农艺措施对套作甘薯茎叶生长势的影响扦插节数增加有提高蔓长和分枝数、降低甘薯基部分枝数的趋势,对叶面积系数影响较小;N肥用量增加有提高蔓长、茎粗、分枝数、叶面积系数的趋势;K肥用量增加有提高蔓长、分枝数、叶面积系数的趋势,对甘薯茎粗影响较小;增加甘薯密度有提高蔓长和茎粗、减少基部分枝数及叶面积系数的趋势;中后期打顶有利于提高茎粗、叶面积系数,降低甘薯分枝数及蔓长。5种不同农艺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均可以调节地上部茎叶生长势,并且对蔓长、茎粗及分枝数的影响大小均为密度>扦插节数>打顶时间>施K量>施N量,对叶面积系数的影响为密度>打顶时间>施N量>施K量>扦插节数。蔓长、茎粗、分枝数之间相关性不显著,其中蔓长对茎粗及分枝数呈现负相关关系。2.不同农艺措施对套作甘薯光能吸收转化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扦插节数、施N量、甘薯密度及打顶时间的增加均有利于提高Chla+Chlb、q P、Fv/Fm;随着施K量的增加有利于提高Chla+Chlb,但对q P、Fv/Fm的影响较小;随着因素水平的提高,5种栽培措施对q N的影响均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5种栽培措施可通过提高叶片中Chla+Chlb、PSII活性,增大PSII反应中心开放程度,降低去激耗能,进而提高甘薯光能吸收转化能力。对甘薯光能吸收转化相关指标影响最大的是甘薯密度,施N量次之。3.不同农艺措施对甘薯光合碳同化能力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扦插节数、施N量、施K量、甘薯密度及打顶时间均有利于提高Ru BP羧化酶活性、Pn、Tr和Gs,降低Ci;Ci与Ru BP羧化酶活性、Pn、Tr、Gs等指标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Ru BP羧化酶活性、Pn、Tr、Gs之间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不同农艺措施均可以提高甘薯光合碳同化能力。对甘薯光合碳同化相关指标影响最大的是甘薯密度,施N量次之。4.不同农艺措施对甘薯光合产物积累的影响一定范围内,扦插节数增加有利于提高单株块根干重、SPS活力、淀粉率;增施N肥会降低单株块根干重、SPS活力,对淀粉率及商品薯率影响不显著;增施K肥有利于提高单株薯块干重、淀粉率,但对SPS活性影响较小;甘薯密度的增加有利于提高淀粉含量,对单株薯块干重、SPS活性影响较小;打顶时间延后有利于提高SPS活性,但会降低薯块淀粉率,对单株薯块影响不大。5.不同农艺措施对群体产量的影响随着因素水平的提高,不同农艺措施对甘薯鲜产、商品薯重和复合干产影响呈抛物线变化。随着扦插节数的提高,商品薯率及玉米干产呈下降趋势;增施N肥会降低玉米干产,但对商品薯率影响较小;增施K肥提高甘薯商品薯率及玉米干产;甘薯密度对玉米干产影响极小;中后期打顶有利于提高商品薯率。其中施K量与打顶时间之间对甘薯鲜产、复合干产均存在极显著的互作效应。不同农艺措施对套作甘薯鲜产影响程度为甘薯密度>施N量>打顶时间>施K量>扦插节数,甘薯密度与施N量分别对甘薯鲜产的影响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对复合干产影响由大到小为密度>施N量>打顶时间>扦插节数>施K量,甘薯密度对复合干产的影响达到极显著。6.甘薯鲜产与其他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茎粗与甘薯光合特性及产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复合干产与甘薯鲜产、商品薯重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与玉米干产呈现显著正相关。甘薯鲜产与叶绿素荧光特性、光合特性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并且不同栽培因素对光能吸收与转运、光合碳同化能力及甘薯鲜产的影响一致,提高甘薯光合能力有利于提高甘薯鲜产。光能吸收转运能力、光合碳同化能力及光和产物积累相关指标对复合干产的影响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因此在玉/薯套作模式下,提高甘薯光合能力有利于田间复合干产增产。7.产量模型寻优由回归模型得5因素与甘薯鲜产之间关系的回归方程:Y=27046.63-6.50X1+517.87X2-30.20X3+1614.17X4+72.10X5-814.19X12-1401.46X22-539.96X32-1018.66X42-1327.08X52+463.21X1X4+633.25X2X4-583.28X3X5,甘薯鲜产高于26497.25kg/hm2的方案有15个,优化栽培方案为插蔓节数6-7节,纯氮166.7-203.8kg/hm2,纯钾338.23-501.72kg/hm2,栽插密度58037-61956株/hm2,打顶时间为70天。由回归模型可得5因素与复合干产之间关系的回归方程:Y=Y=19188.37-53.71X1-357.81X2+113.63X3+498.14X4-253.1X5-515.09X12-193.78X22-628.63X32-418.21X42-554.65X52-409.1X1X3+406.85X1X5-448.15X2X3-604.66X2X4-310.02X3X4。优化栽培方案为插蔓节数5-6节,施N量14.7-31.3kg/hm2,施K量537.7-614.3kg/hm2,栽插密度61329-63217株/hm2,打顶时间为65-68天。
其他文献
本试验于2006-2008年度在青岛农业大学莱阳试验站长期定位试验田上进行。研究了长期定位施肥对冬小麦-夏玉米复种体系作物生产力的影响与拟合,测定了作物的生理生态指标,产量指
本文以中熟籼稻扬稻6号为材料,分别进行叶片披垂及卷曲处理,以正常生长的平展叶片为对照,研究叶片姿态的改变对光抑制及衰老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的叶片叶片姿态,叶表面光合有效辐射量及叶表温度不同,其中披叶光辐射量最大,温度最高,展叶次之,而卷叶最小。(2)披叶叶片受光抑制及光氧化程度最大,表现为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光系统II最大光化学效率)无论是一天中,还是整个结实期,下降均最为迅速;
本试验针对广西莪术有效成分含量不高、品质较次的问题,分别在2007年8月和2008年8月采用不同浓度的乙烯利和矮壮素喷施广西莪术,比较两种调节剂对广西莪术产量和有效成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