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格动词是一种不及物动词,作格性是一种跨语言现象。本文基于西方语言学理论对汉语的作格性展开研究,目的是进一步推进汉语作格性研究的系统化和完善化。论文首先介绍了1978年由Perlmutter率先提出的作格动词理论,在此基础上,结合Burzio, Dixon,Marantz和William的理论,对汉语的作格性进行了研究,重点研究了结构中存在的作格现象和词语中存在的作格现象。在结构层面,本文主要讨论了三种类型的作格结构,即无地点短语倒装的结构、有地点短语倒装的存现句及“有”结构、带有打破类的动词的结构和深层作格结构。首先,汉语的存现句不同于英语的存现句。在汉语中,不仅无地点的短语倒装结构具有作格性,而且有地点短语倒装的结构也呈现作格性。除此之外,含“有”的结构属于存现句,也具有作格性。带有打破类动词的结构既有及物用法又有不及物用法,及物用法的宾语出现在不及物用法的主语位置,两者有同样的论旨角色。第三种作格结构是深层作格结构,这种结构的受事出现在主语位置,而施事出现在宾语位置,它符合作格连接规则。在词语层面,复合谓词内也存在分裂作格,本文把使役复合词称作“分裂作格动词”。使役复合谓词由两个动词组成,一个是宾格动词,另外一个是作格动词,它们构成[V1 V2]v NP型结构。补语NP有两个不同的题元角色,一个是由V1赋予的受事题元角色,另外一个是由V2赋予的施事题元角色。使役复合词的论元结构与使役复合谓词相对应,也是由一个宾格动词和一个作格动词投射而来的,而且这两个动词都是使役复合词的中心词。另外,本文分析了分裂作格复合谓词形成的两种途径,即句法途径和词汇途径,发现词汇途径能正确地解释使役复合词的形成,而句法途径则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