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垂体腺瘤是常见的神经系统肿瘤,其发病率约占颅内肿瘤的10%~20%。垂体腺瘤起源于垂体前叶,大多数是良性的,但有部分垂体腺瘤具有侵袭性,有0.1%~0.2%的垂体腺瘤可发展为垂体癌,其恶性程度常与预后直接相关,其侵袭性与肿瘤复发、预后差紧密相关。呈侵袭性生长的垂体腺瘤手术全切不易实现,术后容易复发。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可能会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法。PINCH作为在整合素和生长因子信号的传导中起着十分重要接头联结作用的蛋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PINCH作为介导特定蛋白质复合物的形成及作为信号传递的媒介,可能对肿瘤的恶性增殖和侵袭生长起推动作用,但尚无有关PINCH在垂体腺瘤中的研究。本文旨在从蛋白水平探讨PINCH在垂体腺瘤中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其在垂体腺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为垂体腺瘤的临床治疗及新药开发提供可能的手段与新的思路。
方法: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间手术切除的垂体腺瘤组织50例,其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19~71岁,平均44.1岁。所有标本均经手术及病理形态学确定,且所有患者术前均未行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50例垂体腺瘤患者中有37例侵袭性垂体腺瘤及13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中男17例、女20例,年龄19~71岁,平均44.3岁。包括生长激素腺瘤6例,泌乳素腺瘤20例,促性腺激素腺瘤1例,多激素腺瘤1例,无功能性腺瘤9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中男6例、女7例,年龄25~57岁,平均39.4岁。包括生长激素腺瘤3例,泌乳素腺瘤5例,多激素腺瘤1例,无功能性腺瘤4例。15例行脑外伤内减压的正常脑组织作为对照,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21~58岁,平均34.8岁。所有标本均用4%多聚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每例标本做5μm厚连续切片备用,并做HE染色确定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蛋白水平的表达: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INCH在垂体腺瘤组织及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免疫组化染色均设阳性和阴性对照。结果判定:PINCH蛋白表达阳性是以垂体腺瘤组织间质中纤维母细胞样细胞的胞膜及胞质出现棕黄色颗粒为PINCH蛋白反应阳性。以高倍视野(×400)下阳性细胞数量综合判断,采用半定量分析法。每张切片随机选择5个以上高倍视野,镜下视野清晰,无坏死、出血,计数阳性细胞数及所有细胞数,计算阳性细胞率=∑阳性细胞数/∑细胞总数×100%。根据阳性细胞率分为3个等级。阳性细胞率<20%:PINCH(-);阳性细胞率20%~50%或显色浅:PINCH(+);阳性细胞率>50%或显色深:PINCH(++)。
所有结果应用SAS6.12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对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非参数秩和检验及直线回归及相关分析等方法。检验标准采用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侵袭性垂体腺瘤及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均可见到PINCH蛋白染色,而正常脑组织中未见PINCH蛋白染色。PINCH蛋白在侵袭性垂体腺瘤及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56.8%(21/37)和23.1%(3/13),正常脑组织中表达缺失。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PINCH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及正常脑组织(X2=4.372,P<0.05及X2=14.281,P<0.001)。 PINCH蛋白在Knosp分级Ⅰ~Ⅳ级垂体腺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20.0%(1/5),25.0%(2/8),55.6%(10/18),57.9%(11/19)。Ⅲ,Ⅳ级垂体腺瘤中PINCH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和强度比Ⅰ,Ⅱ级垂体腺瘤中显著增加(X2=4.372,P<0.05)。
PINCH蛋白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不同功能类型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
经直线回归及相关分析发现,PINCH蛋白的表达随着垂体腺瘤Knosp分级的增高,其表达水平也随之上升,呈正相关(r=0.9974,P<0.01)。
结论:本文从蛋白水平揭示了PINCH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规律及临床病理特征。PINCH蛋白表达可能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有关,检测PINCH蛋白表达水平可能为预测垂体腺瘤的侵袭性提供了一个新的生物学指标。垂体腺瘤间质中PINCH蛋白含量的上调可能是其侵袭性增强的标志。通过抑制肿瘤间质中PINCH的过度表达,可能会阻断肿瘤细胞内外信号的传递与激活,从而降低肿瘤的恶变及侵袭性。研究抑制垂体腺瘤间质中PINCH蛋白表达的相关药物可能对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所帮助,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