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考古学主要研究考古遗址中发现的植物遗存与当时人类之间的关系,其目的在于揭示栽培作物的起源,早期农业的出现和扩散,以及居址聚落周围的自然与生态环境。目前来说考古遗址中发现的植物遗存可以分为大植物遗存和微体植物遗存,其中微体植物遗存主要包括植物硅酸体、孢粉和淀粉粒。
本文首先运用刚果红染色法对湖北枣阳雕龙碑遗址出土器物进行了淀粉粒分析。在所分析的大多数器物上均发现有经过加工的淀粉粒残留,从而为认识器物功能提供了重要信息。尤其在比较罕见的陶研磨棒上,发现有加工过的和未受破坏的淀粉粒,从而证实其为一种植物加工工具。在刻槽盆残片上发现大量直径小于5μm、具备芋类植物特征的生淀粉粒,以及烹煮过的淀粉粒残留;表明这类器物可能是芋类植物的加工工具,同时也曾加工或装盛烹煮过的植物,反映了古代陶器用途的多样性。这些表明淀粉粒分析有助于了解相关器物的功能。
其次对安徽芜湖月堰遗址的剖面土壤样品进行了植硅体提取,发现大量具有典型特征的水稻双峰型和扇形植硅体。这些形态的植硅体,特别是双峰型植硅体,存在于月堰遗址许多文化层的土壤样品中;这表明在良渚文化到崧泽文化时期,该遗址存在以栽培水稻基础的原始农业。同时,月堰遗址的植硅体组合特征表明当时气候比较温暖湿润;而这种气候有利于稻作农业的发展。
另外,本文运用三维图像重建技术获得了某些特征类型植硅体精确的三维图像,表明该技术在植硅体微观形态描述、形态参数的精确测量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助于深化植硅体的定量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