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以认知语法理论、“三个平面”理论方法为指导,对“多/少+VP/AP”中的对称和不对称现象进行考察,描写出这种不对称的规律,并进一步作出解释。全文主体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察分析“多/少”作状语的对称现象。这种对称既包括结构上对称,也包括语义上的对称。通过“多/少”所加的VP后的动量、时量、名量成分的不同,我们发现“多/少”修饰的动词性结构,“多”和“少”真正的语义关联成分不是动词本身,而是其后的其他成分,如果“多/少”单独修饰动词,很有可能造成歧义。第二部分考察“多/少”作状语时意义不对称,结构对称的情况。首先对“多/少+VP”的意义不对称,结构对称的现象进行描写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同样的语境中,二者表示的意义却不同。“多”表示量的增加,而“少”却表示停止,禁止,而不是量的减少。其次是“多/少+AP”。能出现在“多+AP”中的形容词大致有下面几类:第一类:赞美人或物的,或者表示出于预料的惊讶。第二类:讽刺人或物的,抒发不满或者怜悯情绪。第三类:中性的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不同的情绪。能出现在“少+AP”中的形容词应该具有自主性,能由自己的主观意志所控制的。具有非自主性的形容词不能进入这个格式。同时,在这个格式的形容词还必须具备感情色彩意义。或者是贬义,或者是褒义。第三部分是“多/少”作状语意义不对称,结构不对称。第一、有“少+VP/AP”,没有“多+VP/AP”。能受“少”的这个意义所修饰的形容词也必须具有某种语义特征,应该是[+不如意]。主要是因为“少”本身表示量少,而通过量少来表达否定,语气显得比较委婉些。第二、有“多+VP/AP”,没有“少+VP/AP”。这样的句式体现了一种[+积极]义的句式特征。因此,我们可以说,在运用了“多”的这个意义的句式中,“少”是不能出现的。第三、有“很少/极少+VP”,没有“很多/极多+VP”。“很少”表示“不经常”,很多却不表示经常。“极少”表达对量的否定程度比“很少”更低,因此在语法特征上,它更容易被认知为一个词了。“很多”仅仅表示的是大量,没有虚化为一个词,第四、有“多不+VP/AP”,没有“少不+VP/AP”。第五、“没少+VP”与“没多+VP”的区别,“没少”应该分化为两个意项,一个是表示“很多”的“没少1”,一个是表示至少不少于预期量的“没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