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话本小说从口头到案头、从市民化转向文人化的过程中,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塑造随之演进,其中官员形象是小说诸多人物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类。引言部分简述了目前研究中有关话本与拟话本、"三言"诸篇作品的创作年代和作者权属、官员形象专题研究等方面的学术成果。笔者以为,虽然现存的宋元话本未必完全反映了宋元时代说话艺术的原貌,但肯定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口头说话的叙事风格,其与口头文学的亲缘关系相较于明代作品要深厚得多。"三言"中由明代文人创作的作品,在整体上反映了话本小说文人化、案头化的发展趋势。话本小说在文体性质、创作主体等方面的演变,在人物形象塑造尤其是官员形象塑造中有突出反映。第一章中通过对比阅读"三言"和《清平山堂话本》中的相应篇目,分析了"三言"在改编早期话本的过程中对于官员形象塑造的处理。与早期话本相比,"三言"的官员形象塑造在细节上增强了逻辑连贯性和现实合理性,在整体上更加符合人物作为文人、官员的身份定位。接下来重点分析了 "三言"对于早期话本改编较大的两篇:《五戒禅师私红莲记》对于苏轼形象的全方位扩充,突出体现了话本小说案头化过程中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视;《众名姬春风吊柳七》对于柳永形象的颠覆性改造,集中体现了以冯梦龙为代表的文人作者参与话本小说编创对于人物形象塑造产生的影响。第二章具体分析"三言"中的宋元话本对于官员形象的塑造。相对而言,"三言"中的宋元作品在一定程度体现了民间说话的艺术特色:首先,以故事情节为叙事的绝对中心而忽视人物形象的塑造;其次,概念化、类型化的人物形象更适应说话艺术的口头表演形式;再者,说话艺术生长于瓦舍勾栏、书场茶馆,市民阶层的创作主体和受众群体赋予其由内而外、由里及表的市民性和民间性。宋元话本中的官员形象在整体上呈现符号化、类型化的特点,以反面人物居多,少数正面人物趋于神秘化。第三章具体分析"三言"中明代作品在官员形象塑造中体现出的新特点。随着话本小说从口头化、市民化走向案头化、文人化,官员形象塑造逐渐摆脱了符号化、类型化的窠臼,呈现写实化、复杂化、多元化的演变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