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盐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之一,在百姓生活和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囿于文献所限,商周时期的盐业史研究几乎处于研究的空白状态,直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建设的推进,一些商周时期的制盐遗址得到抢救性发掘,早期制盐业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学界涌现出许多有关早期制盐业的研究成果,尤其是近年来一些新的发现,为深入、全面研究商周时期制盐技术奠定了基础。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相关文献和出土文字资料进行梳理,从出土的制盐器具入手,结合当地的客观地理条件,充分吸收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对早期盐业的生产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从科学技术史的角度考察商周时期盐业生产技术流程,力图复原当时几个重要产盐区的盐业生产状况。正文主要分为五部分,主要包括早期盐业述论、渝东井盐、鲁北海盐、河东池盐和殷都土盐。最后,在结论中,总结了制盐器具的共同特征及几个产盐区生产技术的区别与联系。文章认为,盐是早期人类凝聚的重要因素。从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人类文明发源地早期人类遗迹与盐卤资源分布情况的关系中,不难看出人类活动聚集的地区通常是盐卤资源富足的地区。商周时期人类对盐资源的开发利用还非常有限,就生产技术而言,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各地区的盐业生产技术也有所不同。河东盐池是一个表露于地表的天然内陆盐湖,商周时期制盐方法为集工捞采发和垦畦浇晒法;渝东地区是我国主要的井矿盐产区之一,利用尖底杯、圜底陶罐和少量船形陶杯采用煎煮和日晒法制盐;盔型器是鲁北地区的主要制盐工具,从生产技术来看,鲁北地区与同时期河东盐池和渝东井盐相比,显得更加多样化。这由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鲁北地区的盐业生产邻近大海,地处滩涂之上,又有大量浅层地下卤水,多样化的盐业资源使其即可以在海边直接用海水流沙取卤,煎煮成盐,也可取地下卤水煮盐。在煎煮方式上,也分为直接煎煮和隔网温火慢炖两种方式。商代王都人口众多,对盐的需求量极大。在当时生产和交通条件都不发达的情况下,单靠从商都之外运入,恐怕难以满足。殷都安阳存在某些盐碱性土壤。出土陶器也有部分可能用于煮盐。因此,普通百姓也可能就地取材,制造土盐,以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