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计环境的变化推动了审计模式的变革。信息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的广泛普及、投资者对信息实时披露与鉴证的要求、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压力的增加,促进审计职业界寻求能加快审计循环、及时揭示企业风险和财务舞弊的审计模式,在这种环境下,连续审计(Continuous Auditing)及其内涵下的“技术驱动型审计模式”(Technology-enabled Auditing Approach)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2002年4月的一次国会宣言中,证券交易所主席Harvey Pitt号召采用及时的、全面的披露和鉴证来增强市场对财务报告和审计师的信任。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名为《2006内部审计行业调查报告:连续审计昂首前行》研究结果显示,在392家接受调查的企业中,已经有81%拥有或正在计划建立连续审计(监控)流程。
本文主要围绕连续审计的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1)连续审计的基本理论问题。即连续审计的动因、本质和特征是什么?连续审计与传统审计相比,在各审计理论结构要素上发生了哪些变化?(2)连续审计应用的技术架构问题。即连续审计依托的信息技术、应用的计算机辅助技术与工具有哪些?连续审计实施的技术概念模型应如何设计?(3)连续审计应用实施问题。即解决连续审计在哪些功能领域更具有适用性?连续审计的实施程序和步骤如何?(4)连续审计在我国的应用存在哪些障碍以及可行性如何?四个方面的研究问题相互关联,层层推进,形成了一个有机的连续审计研究体系。第一大问题从理论层面对连续审计模式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论认识;第二大问题从技术层面探究连续审计测试技术和技术实施模型,为连续审计的实践奠定基础;第三大问题从实施层面阐述连续审计实施过程和具体步骤,为连续审计实践提供参考性程序:第四大问题从现实层面对连续审计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障碍和实施策略进行了研究。四大问题遵循着理论一技术-实施-应用这样的逻辑线索,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连续审计模式的中观研究。
本文主要采用规范方法和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逐一对上述四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主要研究结论有:
1.运用信息假说和非均衡理论,论证了连续审计模式是顺应社会对审计鉴证功能需求的连续性、及时性、多元性和有效性的要求,并协调、解决由此产生的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之间的非均衡性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驱动型审计模式。连续审计最基本的特征是技术驱动性,同时连续审计也强调审计过程的连续性和非间断性、审计实施的即时性和实时性,强调审计活动的一体性和整合性,要求审计师运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手段,对审计例外做出合理的专业判断和追踪审计。
2.连续审计模式下,审计各理论结构要素都产生了相对较大的发展。连续审计委托人呈多元化趋势,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都可能与审计师签订显性和隐性的合同,并由审计委托人支付审计费用;连续审计对象由财务信息扩到非财务信息和信息系统设计和运行;连续审计实施新的分析性程序,如实施包含非财务数据的更大范围数据分析,更加集中于程序的均衡性和连续性;连续审计报告包含更多的信息和不同层次的报告。
3.连续审计作为一种技术驱动型审计模式,信息技术既是连续审计产生的驱动器,又是连续审计得以实现的条件。互联网(Internet)技术、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市技术、数据挖掘、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的发展使得连续审计从理论走向现实;嵌入式审计模块、平行模拟、连续和间歇模拟、生成器测试与整合测试工具、通用审计软件等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应用以及连续审计技术模型的设计保证了连续审计的应用效果。连续审计的技术架构的设计是连续审计成功运用的关键。
4.在连续审计实施中,程序设计非常重要,需要对传统审计程序进行适当修正或者设计全新的审计程序。连续审计分为明确审计目标、数据获取清理与分析、实施连续控制和连续风险评估、报告和管理审计结果四个阶段。数据获取、清理与分析是连续审计特别要考虑的一个程序。
5.在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目前我国企业和审计行业信息化程度较低,但仍然存在着对连续审计的潜在需求;在对连续审计在我国实施的障碍、实施功效和推进因素的问卷调查分析中,独立审计考虑更多的是外部监管部门对实时信息披露的鉴证要求、相关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内部审计更多考虑的是企业信息化程度和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