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森林是陆地生物圈关键组成部分,它具有净化环境和水土保持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森林冠层高度是森林结构参数之一,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森林生态健康水平和生产力水平。森林生物量是衡量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关键指标,精确获取森林冠层高度是减少森林生物量的估算误差的有效途径,并有利于降低碳循环相关科学研究的不确定性。本文基于近两年最新分发的两种不同模式的星载激光雷达数据(ICESat-2/ATLAS和GEDI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出 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森林是陆地生物圈关键组成部分,它具有净化环境和水土保持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森林冠层高度是森林结构参数之一,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森林生态健康水平和生产力水平。森林生物量是衡量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关键指标,精确获取森林冠层高度是减少森林生物量的估算误差的有效途径,并有利于降低碳循环相关科学研究的不确定性。本文基于近两年最新分发的两种不同模式的星载激光雷达数据(ICESat-2/ATLAS和GEDI)数据进行区域尺度的森林冠层高度和森林生物量研究。本文研究内容是针对“环境健康遥感诊断指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研究基于光子计数ICESat-2/ATLAS数据、大光斑GEDI数据、资源三号多光谱和立体像对数据、哨兵Sentinel-1数据、多角度MISR数据、Landsat8 OLI数据及野外实测数据,运用多种统计学习和机器学习回归模型,实现了研究区森林冠层高度和森林生物量遥感诊断。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ICESat-2/ATLAS与资源三号立体像对联合反演森林冠层高度首先收集了ICESat-2/ATLAS ATL08数据提供的光子分类信息和ATL03数据提供的光子经纬度和绝对高程信息,并基于两种数据提取了非连续冠层高度模型CHM数据集。最后以CHM数据集作为训练样本,构建了研究区南宁市森林冠层高度反演模型,独立精度验证结果显示R2为0.51,RMSE为3.38 m。(2)基于光学与SAR数据的南宁市森林生物量遥感诊断基于森林资源调查二类小班数据和多源遥感数据,构建了包含光学遥感因子、纹理因子、地形因子和基于Sentinel-1的SAR因子的森林生物量遥感诊断指标体系,基于多元逐步回归MLR、随机森林RF和支持向量机SVR三种模型,得到了30 m尺度南宁市森林生物量遥感诊断结果。对比分析精度,结果显示随机森林模型对于阔叶林的森林生物量遥感诊断精度最高,R2为0.578,RMSE为18.3250 Mg/ha,最后选取了适合研究区的随机森林模型用于下一步275 m升尺度森林生物量估算。(3)基于GEDI和MISR数据的南宁市森林生物量遥感诊断选取了精度最高的累积回波能量95%处对应的冠层高度RH95,结合多角度MISR数据,反演了南宁市森林冠层高度,最后比较了仅基于单一森林冠层高度建立的森林生物量估算统计模型和基于森林冠层高度和多因子(光学遥感因子、纹理因子、地形因子和SAR因子)的森林生物量遥感诊断模型,结果显示前者会明显“低估”森林生物量,后者精度有所提高。本研究创新点具体如下:(1)提出了一种结合ICESat-2/ATLAS与ZY-3立体像对反演森林冠层高度的新方法,该方法对于区域及全球尺度的森林冠层高度反演具有重要意义。(2)利用两种最新发布的光子计数传感器ICESat-2/ATLAS和大光斑GEDI数据,实现南宁市森林冠层高度和森林生物量遥感诊断,填补了自2009年ICESat/GLAS停止工作以来,星载激光雷达在相关研究中的空白。(3)构建了涵盖四类遥感因子的南宁市森林生物量遥感诊断指标体系,采用机器学习模型实现了基于光学遥感数据、SAR数据和星载激光雷达数据30 m和275 m尺度的南宁市森林生物量多源遥感诊断。
其他文献
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是对地观测领域的前沿技术之一,凭借其直接、快速、精准获取三维空间信息的优势,已在林业、测绘、电力、数字城市等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为更好地利用LiDAR技术,需要深入探索地物辐射、空间结构、LiDAR遥感平台观测间的物理联系,提高LiDAR遥感定量化应用水平。LiDAR信号模拟模型能够模拟激光脉冲与地表场景间相互作用
黔东松桃地区位于慈利-保靖断裂与鹤峰-龙山断裂的夹持区域内。区内褶皱与断裂十分发育,主要发育有NNE-SSW向断裂、线状褶皱,NE-SW向断裂、褶皱以及NW-SE向小型断裂、短轴褶皱。本文对区内主要大型断裂特征及其与汞铅锌金银等热液矿产成矿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区内大型断裂多为热液矿产的导矿通道,矿(化)体多产出在这些大型断裂的旁侧次级断裂裂隙中,同时对区内形成于南华纪早期的锰矿体的后期保存
海冰不仅是冰冻圈重要的组成要素,同时也是极区气候系统的重要调节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因子。诸多研究表明,海冰对大气、生态、环境、海洋以及人类活动等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监测极区海冰参数并获取其时空分布信息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海冰密集度和海冰厚度是分别表征海冰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变化特征的两个重要海冰参量。相比传统海冰密集度和海冰厚度测量方法,遥感覆盖范围广,可实现大范围的
双站雷达是指将发射机和接收机分别配置在不同平台的雷达系统。由于其具备可靠性、灵活性、隐蔽性等优势,双站雷达技术在近些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仅接收后向散射信号的单站雷达相比,双站雷达能够获取目标多个角度的双站散射信息,有助于目标散射特性分析,极大地增强了对地形和海洋的遥感能力。成像方面,在合适的几何构型下,双站观测能够获得更强的雷达横截面积(Radar Cross Section,RCS)以提高感兴
全波形高光谱激光雷达(HSL)通过主动发射宽谱段激光脉冲并探测目标后向散射回波信号的方式,能够观测目标空间结构和光谱信息,从而为全方位的获取目标的几何特征、距离信息、物质成分和颜色等属性提供了一种全天候的遥感探测手段。随着超连续谱激光光源和光电探测的技术的发展,研制一种同时获取地物光谱和几何结构信息的主动式高光谱激光雷达系统,在理论和技术上可行。其相比于传统单波长激光雷达探测技术只能获取距离及几何
非洲生态环境变化是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全球生态环境研究的热点,赤道北部非洲与萨赫勒地区北部连接撒哈拉沙漠南部毗邻赤道,是典型南-北向生态-气候过渡地带,具有生态环境脆弱性和对人类活动影响的敏感性。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激增、城镇化加剧,人类活动对该地区荒漠化等生态环境影响愈加强烈。人类活动的加压俨然已成为该地区土地覆盖类型频繁变化的关键驱动因素之一。因此人类活动时空变化研究对该地区生态环境发展与资
研究防御文化及其地理文化内涵,对于廓清中国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两汉时期,军事防御系统开始建立,成为防御文化的主要载体。新疆尉犁至拜城段的汉代军事防御系统主要由城池、烽燧、驿站、军事屯田等多种形式共同组成,相互间存在紧密的内在关系。研究中基于多元化空间关系模式与局部社会关系对汉代的军事防御网络进行重建。汉代军事防御系统中的空间关系主要体现为基于军事候望系统的通视性网络、基于邮驿系统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共同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成为各国政府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区域森林高度的精确测定有利于降低森林碳汇估算的不确定性,对陆地碳循环、全球变化等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一种主动遥感技术,激光雷达能够快速精确获取森林垂直结构信息,在森林高度反演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其中星载
罗马帝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帝国之一,鼎盛时期版图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版图总面积约为500万平方公里。在古罗马时期(公元前146年至公元前435年),突尼斯南部被视为干旱区农业发展的象征,这一地区曾是古罗马庞大的北非边境军事防御系统的一部分,控制着撒哈拉平原通往突尼斯北部高原的陆上通道。古罗马边境军事防御体系主要由军事防御设施子系统、军事供给子系统和交通子系统三部分组成。古罗马致力于建设军事防御设施,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背景下,农作物病虫危害日益加剧,传统植保调查以点代面的方式无法获取区域完整病害发展过程信息,迫切需要开展时空连续的高精度病害监测研究。近年来,空间遥感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作物病害监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然而现有基于遥感技术的作物病害监测研究对不同尺度的病害光谱响应和变化规律认识还不够深入,在耦合多源数据进行大尺度病害遥感监测的算法和模型上还不够完善,同时也存在地面样本量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