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地生命的书写 边地书写的生命——论张承志和红柯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263742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张承志和红柯的边地书写为研究对象,分析两位作家诗性的生命意识、作家的生命体验以及其悲情的文化选择。贯穿其中的,是边地这一特异对象。论文分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简要阐释了边地的概念、张承志和红柯的边地书写状况。   正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从文本出发,分析张承志和红柯笔下的边地世界:人对自然充满敬畏和感恩,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亲缘感,自然影响下人充满灵性。边地崇拜生殖、淡看死亡的风俗使他们描写生殖时,具有了宏大的境界;而面对死亡的坦然、追求死亡的壮丽也彰显了顽强的生命意志。边民们既是英雄气十足,充满叛逆,又虔诚温和,集雄强和温热于一身。   第二部分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进行论述。深入探讨了作家们的生命体验。首先分析了张承志和红柯孤傲异端的气质与边地相协,他们深受边地游牧文明影响,这种影响与他们自幼接受的儒家文化交织在一起,产生了矛盾。其次,张承志和红柯出于性情和文化的选择而游历于边地,他们的地理意义上的游历与他们的精神游历融为一体,从而发现了自身的意义。最后论述了边地世界中历史的厚重,以及穿越时间永恒不变的生命力量。   第三部分是在第一、第二部分的基础上更上一层,分析了张承志和红柯的边地书写的指向与意义。首先论述了张承志和红柯的边地书写具有悲情的文化意味:是以异乡为故乡,带有无家可归的痛楚;其次论述了以异乡为故乡是以文学形式进行的自我拯救;最后,分析张承志和红柯构筑精神乐园的努力以及这努力的最终失败,理想乐园最终沦陷,而作家们依旧坚持他们的寻找和固守。他们的固守本身具有伟大的意义。   结语部分是对论文的总结,更进一步说明了张承志和红柯边地书写的意义。  
其他文献
“给”字有动词、介词、助词三种词性,“给”字句式结构多样,留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中会经常使用到这个句式。文章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搜集了中亚留学生的书面语语料,并根据HSK水
乔治艾略特,英国女作家,直到四十岁才创作发表长篇小说,她的出身和她的创作年龄段让她的早期作品不可避免地与记忆中的乡村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儿时记忆中的英国的简朴恬
“临届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只“善始”不“善终”。一些干部或由于年龄过大,或由于政绩平平,感觉到提拔无望,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在即将届满之时,不是
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主义的反思思潮席卷整个西方思想界,人类学也在所难免。传统人类学从研究对象到表述方式都遭到了后现代主义人类学的清算。至上世纪80年代,“写文化”论争对
从速率方程出发,对波长为980nm的激光泵浦掺Yb3+光纤激光器进行数值模拟,全面分析激光器阈值功率、输出激光功率、增益等重要参数与泵浦功率、光纤长度、腔镜反射率、掺杂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