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格局发生重要变化,资源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向东南部省份转移,区域产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进而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空间分布格局。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重心逐渐向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水资源较为匮乏的北方地区转移和集中,而粮食虚拟水流动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区域产量和消费量的平衡盈亏情况,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导致农业(特别是粮食种植)的空间布局发生变化,进而对粮食虚拟水流动产生影响。系统解析区域农业生产格局对粮食虚拟水流动影响可进一步探明粮食虚拟水流动的社会、经济驱动要素,为优化粮食虚拟水流动格局,实现水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经济、人口、粮食生产和自然资源的动态面板数据,结合空间经济学原理,揭示了1997-2015年间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的经济、人口、粮食生产和粮食虚拟水流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并从经济、社会维度定性和定量地分析了中国粮食虚拟水流动的影响因素。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时段内中国大陆经济、人口、粮食生产空间分布格局均发生了明显改变。京津冀及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速高于其他地区,同时东南沿海人口的增幅也高于其他地区。经济、人口的变化对粮食生产格局产生了影响,南方地区即使其人口增速较快,但其粮食产量始终持在25000万吨左右。相反我国北方地区粮食产量增加明显,从22056万吨增长到34843万吨,在全国粮食产量中的占比由45.1%上升到56.0%,其中东北三省的粮食产量占北方地区粮食产量的34.4%。(2)在粮食和人口流动等要素的共同影响下,研究期间由北向南的粮食虚拟水流动规模从281.7亿m3上升到911.3亿m3。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和河南为主要的粮食虚拟水输出区,虚拟水输出量逐年增多,其中黑龙江输出最多,从1997年的243.6亿m3上升到2015年的571.4亿m3,其粮食虚拟水主要输出到粮食缺口较大的北京、上海及东南地区。广东、福建、浙江、上海和北京等地为主要的粮食虚拟水输入地,广东省粮食虚拟水输入量位居首位且呈现增加趋势,虚拟水输入量从1997年的188.5亿m3逐年上升到2015年的787.9亿m3。(3)通过构建粮食虚拟水流动贸易引力模型揭示了影响区域粮食虚拟水流动的主要驱动因素。粮食虚拟水输出地区的人均水资源量、人均耕地资源量、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和粮食虚拟水输入地区的人口、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粮食虚拟水在区域间的流动起到促进作用。在这些影响因素中虚拟水输出地区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和输入地区人口的促进效果最为显著。表明随着我国粮食主产地区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京津冀及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的增长,我国区域间的粮食虚拟水流动将会愈加频繁,流动量也将持续增长。(4)粮食虚拟水输出地区的人口、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输入地区的人均水资源量、人均耕地资源量、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与区域间虚拟水流动量呈负相关关系。其中虚拟水输出地区的人口和输入地区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负向影响效果最为明显。涉及粮食虚拟水流动的输入和输出省份之间的距离并不是制约两地粮食流动的因素。人口较多且粮食相对不足的地区可从粮食盈余较多的地区调入粮食,通过虚拟水贸易保障本地区的粮食有效供给,但粮食虚拟水流动增加了输出区水资源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