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韓詩》研究是對西漢學者韓嬰開創的《韓詩》學派的相關内容開展的研究。根據班固《漢書·藝文志》的記載,《韓詩》學派是漢代官方《詩》學流派之一,在漢代學術界發生過重要影響。但在此後的學術史發展過程中,《韓詩》學派逐漸式微,除了《韓詩外傳》,其餘著作至宋代已悉數亡佚。但《韓詩》學派作爲曾經極富活力與影響的學派,不僅親自參與了漢代經學史的建設,還爲後世的《詩經》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瀹啓,值得以專題研究的規模加以系統的探討。本文的撰作,便基於這一考慮。本文的主體由以下三部分構成:(一)緒論;(二)正文;(三)結語。緒論主要介紹《韓詩》研究的題恉及意義,並對自宋至今的《韓詩》研究進行梳理與評述,進而引出本文的創新之處及預期目標;結語則著重歸納由《韓詩》的文獻學、文學及史學研究所發展出的新解釋。在緒論與結語之間,正文分爲四章,前三章解決與文本相關的文獻、文學問題,末章解決文本之外的《韓詩》學術史問題。茲擇要加以介紹:第一章《<韓詩)著述考》,主要分爲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對歷史上產生的十五部《韓詩》著作的書志著錄、存佚情況、性質問題、亡佚時間等進行介紹與考證,全面檢討各部《韓詩》著作的文獻問題,以明《韓詩》學派之學術源流。對於前人含而未發、懸而未決的部分相關問題,利用各種類型的文獻材料加以深入探討、綜合考證,進而提出新的解釋。第二部分對前人輯錄的二十二部《韓詩》輯本的情況做出評議,凡輯本已佚者,皆結合相關史料以鉤沉其梗概;凡輯本傳世者,則既指出其學術意義與價值,又就其不足之處予以揭示,從而在客觀總結前人輯本得失的同時,爲第二章重新輯錄《韓詩》諸佚著奠下重要的文本基礎。第三部分則以評介前人的《韓詩外傳》研究情況爲中心,對中國、日本、朝鮮、美國學界產生的三十三部《韓詩外傳》校本、注本、評本、譯本進行紹介,藉以呈現國內外《韓詩外傳》研究之全貌。第二章《<韓詩>佚文考》,旨在對《韓詩》學派所有有佚文傳世的著作進行全新的輯錄。本章的輯錄,既包括對前人成果的辯僞、訂訛、刪重、補闕,又盡量利用出土文獻、域外漢籍等新見材料,對《韓詩》諸佚著之佚文進行更加可靠、準確、豐富的輯錄,在質量和數量兩個方面實現突破,從而爲後續研究提供更加堅厚的文本基礎。同時,摒棄前人將多種《韓詩》佚著之佚文彙爲一編的做法,以分書輯錄的形式,分别就《韓詩經》《韓詩內傳》《韓詩外傳》《韓詩説》《韓詩翼要》《韓詩章句》《韓詩序》七部著作的佚文進行輯錄,以便呈現不同《韓詩》著作的不同特點。第三章《<韓詩>文體與闡釋考》,主要從以下三個大的板塊展開研究:第一,對《韓詩》學派文本保存相對豐富的《韓詩內傳》《韓詩外傳》《韓詩章句》三部著作的文體問題進行探析,分析《韓詩內傳》《韓詩外傳》的“傳”體與《韓詩章句》的“章句”體的不同特徵,澄清前人對《韓詩內傳》和《韓詩章句》的若干誤解,並結合古書區分“內”“外”之通例,對《韓詩內傳》與《韓詩外傳》的差異作出異於前人的解釋。第二,在辨體的基礎上,發掘《韓詩內傳》《韓詩外傳》與“説體”的關聯,以及二書從“説體”折射出的文學意味,同時藉助對美國國會圖書舘藏唐琳集評本《韓詩外傳》的個案研究,總結晚明學術界對《韓詩外傳》文學特色的分析。爲全方位展現這一內容,本章還將迻錄集評本全部評語凡二百五十三條。第三,對《韓詩》學派唯一有訓詁類佚文傳世的《韓詩章句》的釋經特色作出深入分析,並將其與《毛詩傳》的相關內容進行對比,在比較的視野下,重新發現《韓詩章句》的解經價值。第四章《<韓詩>流傳考》,在整合前人成果和新見材料的基礎上,重構傳習《韓詩》的學者譜系,起自《韓詩》創業垂統的祖師韓嬰,迄於盛唐學者型官吏田琬,共得《韓詩》學者六十三人。通過分析上述學者的生平資料,簡要梳理《韓詩》傳播三階段的不同特色。同時,以個案研究的形式,對新見漢唐碑誌所載《韓詩》學者的信息進行搜集與研究,將之與傳世文獻的若干史料進行聯繫,重新抉發《韓詩》傳播史的若干隱微,解析其學術史意義。最後,著重探討《韓詩》遺説在日本的保存與傳播。總體而言,《韓詩》研究既是《詩經》學史的題中之義,也是中國經學史的有機組成組分。雖然關涉《韓詩》研究的史料相對匱乏,但鉤稽殘存片段,仍可恢復其若干舊貌,這對於豐富《詩經》學史及中國經學史不無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