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由于长期不科学的管理导致菜田生态环境劣变,土传病害严重,由土传病原菌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引起的根肿病是限制大白菜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芸薹根肿菌存在众多生理小种,使得抗病育种进度比较缓慢,大量化学药剂的施用威胁着人类健康和土壤生态环境。如何改善菜田土壤的生态环境,减轻大白菜病害的发生,促进大白菜的可持续生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适宜的前茬作物能够促进后茬作物的生长、降低土传病害的发生,目前对大白菜具有促生抑病作用的前茬作物研究较少。本试验以大白菜(Brassica rapa ssp.Pekinensis)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以当地前茬种植大蒜(Allium sativum L)为对照,研究了以大豆(Glycine max(Linn.)Merr.)、分蘖洋葱(Allium cepa var.agrogarum L.)和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为前茬作物,对大白菜生长、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以筛选出适宜大白菜生长的前茬作物,为其生产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并为大白菜根肿病的生态防控提供借鉴模式。所得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前茬作物对大白菜的生长影响不同,具体表现为:与对照相比,前茬种植分蘖洋葱和小麦处理促进了大白菜的生长,显著增加了大白菜的产量,两年试验表现一致。前茬分蘖洋葱和小麦处理在第一年试验条件下大白菜叶球增产37.89%、30.53%;第二年试验条件下大白菜叶球增产58.33%、36.67%。2.与对照相比,前茬种植分蘖洋葱和小麦处理在各取样时期均显著降低了根肿病的病情指数,三种前茬作物对根肿病的防治效果分蘖洋葱>小麦>大豆,连续两年的试验表现一致。3.与对照相比,三种前茬作物种植后均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总孔隙度,显著降低了土壤的EC值,前茬种植分蘖洋葱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在白菜种植期间,与对照相比,三种前茬作物处理均显著降低了大白菜土壤的EC值,白菜播种40d,三种前茬作物处理均显著降低了土壤速效钾的含量和土壤蔗糖酶的活性,连续两年的试验表现一致。4.三种前茬作物均降低了土壤中芸薹根肿菌休眠孢子的含量,与对照相比,前茬种植大豆、分蘖洋葱和小麦在收获时每克土壤中芸薹根肿菌休眠孢子含量在第一年试验条件下减少了3.734×10~4(30.44%)、3.560×10~4(29.00%)和3.139×10~4(25.57%),在第二年试验条件下减少了4.749×10~4(60.09%)、5.003×10~4(63.31%)和5.542×10~4(70.13%),与对照处理达到显著差异。5.Miseq测序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三种前茬作物种植收获时,细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增加,真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降低;细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绿弯菌门(Chloroflexi)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白菜种植20d时,与对照相比,三种前茬作物显著增加了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相对丰度并显著降低了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三种前茬作物均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前茬作物收获时,土壤p H和EC值是影响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白菜种植20d时,土壤p H、EC值和有效磷含量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土壤EC值和有效磷含量是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6.经土壤微生物与休眠孢子相关分析发现细菌OTU 9(Lysobacter)和OTU 39(Gemmatimonadaceae)与休眠孢子的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三种前茬作物均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的结构,减轻了大白菜根肿病病害,促生抑病效果分蘖洋葱>小麦>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