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兰坪-思茅盆地属于特提斯—喜马拉雅造山带的组成部分,地处澜沧江断裂和哀牢山断裂之间,北段称为兰坪盆地,南段称为思茅盆地(普洱盆地),位于三江褶皱系南段,属中新生代规模较大的沉积盆地。繁杂的地壳结构,独特的地理位置,为进一步研究特提斯洋形成演化过程、青藏高原的隆升、成矿规律预测、寻找油气藏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论文首先介绍盆地区域地质背景,包括大地构造位置、区域地层、岩浆活动、构造格局情况,把握盆地东西缘整体情况。其次,结合野外剖面实测对侏罗系、白垩系地层进行研究,通过岩性分析对比、沉积环境和沉积相分析等,阐明盆地内地层的充填特征和纵向的沉积体系展布、确定盆地的性质。然后,对盆地东西缘构造特征进行研究。最后,对盆地东缘盆山耦合进行探讨,通过热年代学测试推导盆地隆升史。综合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资料整理得出,研究区处于特提斯构造域,在冈瓦纳大陆与劳亚大陆之间。有两个一级构造单元,扬子准地台和唐古拉—昌都—兰坪—思茅褶皱系,互相之间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形成。兰坪-思茅盆地位于两条断裂带之间,以东为哀牢山断裂带,以西为澜沧江断裂带。在哀牢山断裂的作用下形成绿春弧,澜沧江断裂的作用下形成崇山弧。盆地两侧形成双对冲的格局。研究区在华南地层大区出露中生代地层和零星老地层,为兰坪—思茅地层分区的景谷地层小区和漾濞地层小区、西金乌兰—金沙江地层分区的墨江地层小区。盆地东西缘出露部分古生界地层差别较大,中生界地层具有相似性。盆地东西缘侏罗系、白垩系地层颜色较为单一,为一套红层。侏罗系地层按时代由老到新依次划分为漾江组(J1y)、花开左组(J2h)和坝注路组(J3b),白垩系地层按时代新老依次划分为景星组(K1j),南新组(K1n)。盆地东缘侏罗系地层沉积环境总体以湖泊相沉积为主,在湖泊相沉积中夹有河流相沉积;白垩系地层都为河流沉积体系,在微相上存在差异。从景星组开始、砾岩的砾度逐次变大,从上到下依次表现出突变性、韵律性变化。景星组(K1j)和南星组(K1n)中脉石英砾石的出现,表明哀牢山造山带在侏罗系相对稳定后,再次快速隆升,物源区应当还是来自于哀牢山造山带。盆地东缘的演化可划分为四个阶段:①伸展裂陷—裂陷(谷)盆地、哀牢山洋盆形成;②俯冲消减—弧后盆地形成;③碰撞挤压—前陆盆地形成;④冲断隆升—盆地消亡、逆冲推覆、走滑和高原形成阶段。确定盆地在侏罗-白垩纪时期为弧后前陆盆地。应用裂变径迹T-t热史模拟的方法,揭示了盆地东缘冲断隆升和逆冲推覆自NE→SW方向依次推进的前展式扩展。同时结合运动学、地球动力学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从64Ma开始,样品由埋藏转为持续隆升,说明盆地东缘无古近系沉积物质。从古近纪开始(64Ma),盆地东缘由沉降转为隆升,因而,64Ma为盆地东缘初始隆升的时间。